社会心理学第二课:社会心理学概述

 我来答
情感解说家17
2022-06-09 · TA获得超过713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6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3万
展开全部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25期  中级27期 复训初31期 李晶晶  坚持分享第293天 约练第91次  晨跑第38天

第二课:社会心理学概述

模仿是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中如何与他人相互互动,相互影响,还有一个人在社会中会有什么行为。

一、诞生标志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

2.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不是以单个人为主,社会心理学更多的以人的心理为主。心理学不能做诊断和治疗的。精神病是医学

二、定义

1.F.H奥尔波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意识就是心理,研究人在社会中的心理与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下,我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拓展:学习心理学不要把学的东西在生活中滥用,什么角色做什么角色的事。

2.G.W奥尔波特:个体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所以精神分析咨询的时候,提供一个场,一个容器,这样来访者把咨询师想象成自己父母,被理解、了解、觉察,重新活一遭。

三、社会行为

1.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

3.反社会行为

4.人际合作与竞争

5.群体的决策行为

四、研究对象

1.个体

(1)社会化:研究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时间不到,就是很难成长好,功到自然成。成长是一个慢动作,日不见增,月见其长!

(2)自我意识

(3)社会知觉

(4)态度

(5)社会动机

(6)社会学习等等。

2.人际:真诚最影响人际关系,相反是虚伪。

人的心理要有弹性,否则人的社会功能是不太健全的,当一个人社会功能不太健全的时候,就不容易适应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就容易出问题。

(1)人际沟通

(2)人际关系

(3)人际吸引: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除非是受虐,比如SM,耽美。

3.群体

4.社会

五、社会行为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公式:B=f ( P , E )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作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当一个人问你,我的孩子天天玩手机,怎么办?我的孩子厌学了,怎么办?

不要当专家,你要具体化,去了解情况,了解环境,了解背景,了解什么样的人,了解这个人一系列的方面,性别,年龄,性格特点,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现在的情绪状态,他自己怎么想的,他有哪些考虑和打算,他有哪些尝试,后来怎么样?一系列的情况,都要去了解,否则都是在帮倒忙。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须从当时的环境去分析语言背后的心理含义,不要预设答案!

1.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 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 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4. 单身者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我们容易预设,要保持未知的心,保持好奇之心,才能了解更多的东西,否则的话帮倒忙而不自知。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霍兰德    三阶段理论

1.启蒙期:哲学思辨阶段  “人性”(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

2.形成期:经验描述阶段  观察  客观描述分析                                  (麦独孤 本能论)

3.确立期:实证分析阶段  描述→实证

                      定性→定量

                      理论→应用

启发:急不得,保持平常心,走好脚下每一步,不知不觉就走到那样的一个状态和位置了。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遵循原则:这些原则不单是研究时遵循的原则,也是我们做咨询的时候遵循的原则。

心理咨询师的三驾马车:伦理、基本功、自我成长

1.价值中立原则

完全中立很难,必要时需引导,一般情况不引导。什么时候引导,比较违反社会道德时,尽量先保持中立,然后慢慢来。

2.系统性原则

个案概念化,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这样才能更加全面。

搜集信息,了解情况,建立关系。如果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了解情况的时候,容易走偏。所以要头大身子小。

(1)动态原则: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不要贴标签,不要刚了解一点信息,就给人家下定断。也不要预设,用动态的原则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了解。

(2)整体原则:从整体去看,他可能是什么样的?

(3)关联原则:看到一系列事情的关联,然后对事情有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但是又不要把你以为的就一定当真,因为对事情有了了解以后,就容易有假设,尤其是家庭治疗里面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要做假设。假设和预设是不一样的。

(4)有序原则:了解具体的情况的先后顺序

(5)反馈原则:我们以为了解了,但是不一定了解了,所以要反馈。

我听到什么情况,是这样吗?

3.伦理原则:就像开车时的交规,否则容易出车祸。

(1)评估道德可接受性:就像华生对小罗伯特的实验就是不符合道德的。

(2)研究前说明研究计划主要部分,征得同意:提供研究报告,录音录像的时候必须征求同意。

(3)研究中采取保护措施:一切以来访者的福祉为第一位,不伤害原则。 

(4)被试有退出自由:来访者随时可以终止咨询,来欢迎,去不留。

(5)被试资料应加保密;发表,须经同意:作为咨询师需修专业,内心和为人

(6)不得建立工作以外关系:尤其在中国,完全纯粹的咨询关系不容易,但是我们尽量保持相对纯粹的关系。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

常说的有三个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新行为主义)

1.简史

早期代表:巴甫洛夫,华生;

发展者:霍尔,斯金纳;

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更为接近人的真实的情况,比较接地气的。)

心理学家会提出很多理论,但是到最后都是你这个人,足够稳定和完善。深挖一口井,样样通,样样松。

2.学习的机制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   

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巩固联想,持续固定)

    (正负强化、惩罚、消退)

正强化是为了想让行为增加,多发生,惩罚正好相反,使行为减少。本意是强化,但是不一定真正能起到强化的作用。

消退:对于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

模仿:社会学习论(儿童言语、步态、表情,行为方式获得基础)

孩子社会化比较好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1.亲子关系 2.言传身教

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

3.观察学习

(1)注意(根据个体需要选择信息):每个人更多会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同的人注意的东西千差万别 

(2)保持(记住要模仿的行为保持在头脑中作为标准 )

(3)动作再现(将记忆转化为自身行为 ) 

(4)动机(符合个体需要转化为动机,贯穿全过程 );通过动作再现,他感觉是自己需要的,他就有动机了,他就内化为自己的了。

特别像基础心理学的记忆的三个阶段。

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社会学习论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等细节。

忽视的地方,恰恰是我们要多关注,多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但要看过去的学习经验,还要考虑当下的情景等细节,这样就能更好的去了解一个人。

2.社会学习论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

我们看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不但要看当时的情景,还要看他当时的状态和感受,了解怎么回事,以及他自己怎么看的?所以要去确认知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打算,这样才能更加清楚这个行为的意义。

3.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

  我们不但要关注外在行为,还要关注他内在是怎么想的。他内在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认知,陪着他去觉察。

认知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所以我们要去觉察,所以在咨询的时候,就是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稳定的,温暖的,放松的,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当事人更容易把自己沉下去,然后对自己有更多的思考。

二、社会交换论——行为互动本质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霍曼斯五命题(趋利避害):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 

都是为了满足需求,满足需求后,行为就会增加,满足多了,再给也不一定能够行为增加。所以强化的时候,也不一定要给的太多,否则会适得其反。

爱一个人,爱到60分就刚刚好。

布劳:互惠基础,自愿活动

1.成功命题

    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关注什么就得到什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刺激命题

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如果想让孩子做什么,要给他需要的正向强化。 有时候就是一个微笑,有时候就是给他安全的空间,而不是带着目的,功利心的强化。

3.价值命题

  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比如努力后,他成绩提上来了,他就会更愿意努力。   

4.剥夺—满足命题

    是指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        (爱不宜太多)

比如:老公之前不说我爱你,偶尔说一下,我们会感觉很感动,如果天天说,一天说几十遍,就会感觉恶心。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持续地给,似饱非饱最好。

5.侵犯—赞同命题        (期待与需求不对等)

    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

符号互动论——行为活动中介

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

基本假设:行为以意义为基础;意义源于互动;通过解释运用和修改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心理测评系统具备多重优势。首先,它显著提高了测评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自动化的测试流程和数据分析,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误差。其次,心理测评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适应不同领域和场景的需求,为各个领域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服务。此外,系统...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