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入殓师》
展开全部
电影《入殓师》的名字令人陌生甚至有些抗拒,而影片的内核却包含细腻的温情。导演尽可能地调动摄影造型表现手段、影视的光线处理、影视的摄影构图等,多种手法交织铸造影片,使得整体的基调温和且细腻。同时,电影除却营造了轻柔细致的画面外,对于“人与死亡”的众生相的思考始终占据我的神经。影片讲述了死亡的守门人,门外的人不理解死亡,门里的人希望有朝一日再见。
本文主要从影视摄像的三个方面分析《入殓师》的手法特点。同时,音乐也是影片重要的工具。大提琴是主人公大悟人生学习的开始,也是找到生命意义和爱的钥匙,最后大提琴又承载了对生命的理解。另一方面,电影简洁的故事结构刨去了复杂的悬念,使得观众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镜头内的画面,找寻主人公的情感符号。
影片在开始采取了插叙的手法,快速交代了男主角小林大悟的职业从大提琴演奏员到入殓师的变化。银幕内的影像不单单是拍摄对象的“机械再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表现对象。影片的故事结构简单,因此在人物塑造方面尽可能地通过表演、光线和色调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过程。电影整体的色彩饱和度偏低,颜色的亮度偏弱,整个颜色基调偏柔和。在影片开始,大悟由于乐队经营不善且迫于生计,不得不卖掉大提琴回到老家生活。影片内的一场戏是大悟向妻子交代失业的事实,场景画面色调和亮度极低,虽然是在白日但是利用环境内的窗帘营造了昏暗的氛围,暗示了大悟走投无路的生活和失去目标的人生。在大悟找工作和初次接触入殓师的过程中,带着对生活的失望和对入殓师的抗拒,直到最后妻子接受自己的工作,自己原谅父亲的出轨。大悟重新对死亡和爱有了理解,随着人物内心的开朗,影片在结尾提高了环境整体的亮度。在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进行纳棺仪式时,房间侧面的窗户透进阳光,男主角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又重新理解父亲的爱。
另一方面,导演抓住了大悟演奏大提琴的造型,影片多次再现这一过程,这一造型经历从“正常到夸张,最后到变形”的再现功能。第一次,在大悟找到入殓师的工作但是又极度抗拒的情况下演奏儿时父亲教的曲子,负载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第二次,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妻子都不赞成大悟入殓师的工作。圣诞节,大悟在公司拉完大提琴后,三个人分别陷入沉思,仿佛思考自己人生。此时,大提琴不再仅是大悟个人情感的再现。在团聚的圣诞夜中,公司的这三个人藉由同一首音乐回忆起平日不敢想起的人,情感再现的范围扩大。第三次,经过对入殓师这一工作的理解后,大悟逐渐开始接受这份工作,并且真正开始理解死亡。此时,影片将主人公安排在河边演奏大提琴,期间通过交叉剪辑不断加入大悟在工作中遇见的不同死者家庭。大悟见证不同的悲欢,一次又一次接触死亡。此时,大提琴的演奏不再是影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是见证死亡后的理解。第四次,大悟的大提琴是为了自己为出世的孩子而演奏,这时琴声是夫妻两人对死亡的理解重塑之后,为新生生命而演奏。
电影整体对光线的处理,采用了软光的光线设计。因此,全片有几处硬光的使用对人物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大悟与入殓师的工作进行内心抗争时,大悟独自坐在楼梯口。导演采用仰拍,从人物侧面打上底光,整体明暗区别明显,与影片柔和的基调不符。人物被打上硬光,勾勒出明显的人物线条。凸显此刻大悟复杂的内心,对入殓师又或是对死亡的恐惧。后来,大悟通过大提琴排解内心的矛盾心情。此时,画面整体布光亮度几乎不变,仅有手指部分的光线调亮使得观众不受到画面的影响而是集中去听音乐,与主人公的纠结内心产生共情。
影片整体光线基调虽然柔和,但导演依旧根据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做了微妙的亮度处理。大悟在接受入殓师的职业后,有一个从被误解到被理解的过程。所以当开浴场的婆婆去世,妻子和朋友目睹了大悟作为入殓师进行纳棺仪式的整个过程后,不再惧怕死亡,也开始理解大悟的工作。所以,此后影片整体的亮度微微提高,同时在场景布置时也转换背景,多以白天为主,与开头昏暗的房间、夜晚放生章鱼形成对比。如在大悟的妻子收到其父去世消息的那场景中,樱花、阳光与花瓣是背景环境组成的重要部分。飘落的樱花既美丽也传达出温暖的氛围,暗示此时大悟的工作已经被理解,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没有抛弃大提琴。背景变亮与主角的心境息息相关,大悟已经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方向。
影视的摄影构图方面,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就是色彩的配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悟因工作被妻子误解去找社长谈话的一场戏。社长的整个房间都放满了绿色的植物,大面积生机勃勃的绿色与入殓师这个与死亡有关的职业仿佛格格不入。但在我看来,导演或许是想利用颜色引出反差,借此暗示生与死实则息息相关,生命之光必然离不开死亡的影子。我们又何需害怕甚至厌恶死亡?
另一方面,场景中大块的铺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整部影片都是低饱和色彩为主色,所以,社长的房间一旦出现在镜头内,就会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思考究竟在这样的房间中会发生什么。而色彩蕴含的生与死的冲击,又暗含了影片后续的情节;妻子会理解大悟的工作。
导演解决了妻子与大悟的误解后,故事线索只剩下主角对儿时父亲出轨的不原谅。当大悟与妻子讲述石头的故事时,影片开始解开主角最后一个心结。此处,导演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剪影远景镜头。大悟与妻子站在蜿蜒的河道旁,镜头中水面的波光粼粼与身着暗色服装的两人拼贴在一起,人物形成了画面中的剪影,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场面调度。
《入殓师》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影片围绕着主人公大悟对自身心结的解开进行。正因为影片的戏剧冲突较为缓和,导演似乎总是在不停提醒观众“生与死”这一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电影中安排了几处意味深长的“死亡符号”,带领观众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影片矛盾。开头大悟与妻子在黑夜中放生章鱼,但谁知章鱼已经死去。这是第一次影片向观众提出死亡的主题,章鱼虽然回归到水中却失去生命,彼时男主或许只是有一点唏嘘和可惜之感。第二次,影片出现杀好的鸡,男主一看到便联想起白日里不堪入目的尸体。这时,死亡同时带给大悟和观众恐惧与可怕。直到第三次,男主看到河里的鲫鱼,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不惧死亡地拼命游。“他们即使是死,也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此时的大悟也带着观众们一起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同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疑问是为什么鱼会不顾死亡?它明知游过这一块石头便只能以死亡之身,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为什么每一条鱼都前赴后继地舍命而去?影片甚至用特写描述了一条正在拼命游过石头的鱼,而它的身旁却是另一条越过石头而死的鱼被回溯的流水送回石头的另一边。
直到,开浴室的婆婆在火化时,殡仪馆老爷爷的一番话点醒了两者其中的关联。就如同影片的台词一样“死亡其实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传过他,进入另一个阶段。”奋力游过石头的鲫鱼,仿佛早已告诉观众这段台词。
或许,这块石头也是人们心中的石头。我们跨过石头,穿过死亡,临死之际回忆一生的爱与温暖。一旦跨过石头,人就不再惧怕死亡,如果走进死亡,人则希望终会再见。
影片虽然始终充斥着死亡的符号,却不断地带给我有关生命与爱与亲情的冲击。《入殓师》中,或许大悟纳棺的过程有些过度煽情,但却是最温暖的死亡,让故事里每一个人的死去都变得温情。
这也让我反思到在平时课上,我只是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影视摄像、光线、构图,却忽略了真正的镜头是为了表现电影而运作。尽管有些电影构图、色调中会让人感觉用力过猛,但这是否也是导演故意为之,希望能够弱化原本观众忌讳的主题,借此让人们愿意去接触潜意识回避的主题。
《入殓师》讲述“死亡”,却吸引我去思考死亡;他讲述离别,我却不为离别而悲伤。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一路走好,后会有期,”可以很好地诠释日本人物哀的唯美情绪,这也明显的日本电影风格。死亡的沉痛被人不断寄托新的希望,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希望告别可以相遇,死亡带不走人与人之间的爱。
本文主要从影视摄像的三个方面分析《入殓师》的手法特点。同时,音乐也是影片重要的工具。大提琴是主人公大悟人生学习的开始,也是找到生命意义和爱的钥匙,最后大提琴又承载了对生命的理解。另一方面,电影简洁的故事结构刨去了复杂的悬念,使得观众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镜头内的画面,找寻主人公的情感符号。
影片在开始采取了插叙的手法,快速交代了男主角小林大悟的职业从大提琴演奏员到入殓师的变化。银幕内的影像不单单是拍摄对象的“机械再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表现对象。影片的故事结构简单,因此在人物塑造方面尽可能地通过表演、光线和色调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过程。电影整体的色彩饱和度偏低,颜色的亮度偏弱,整个颜色基调偏柔和。在影片开始,大悟由于乐队经营不善且迫于生计,不得不卖掉大提琴回到老家生活。影片内的一场戏是大悟向妻子交代失业的事实,场景画面色调和亮度极低,虽然是在白日但是利用环境内的窗帘营造了昏暗的氛围,暗示了大悟走投无路的生活和失去目标的人生。在大悟找工作和初次接触入殓师的过程中,带着对生活的失望和对入殓师的抗拒,直到最后妻子接受自己的工作,自己原谅父亲的出轨。大悟重新对死亡和爱有了理解,随着人物内心的开朗,影片在结尾提高了环境整体的亮度。在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进行纳棺仪式时,房间侧面的窗户透进阳光,男主角在面对死亡的过程中又重新理解父亲的爱。
另一方面,导演抓住了大悟演奏大提琴的造型,影片多次再现这一过程,这一造型经历从“正常到夸张,最后到变形”的再现功能。第一次,在大悟找到入殓师的工作但是又极度抗拒的情况下演奏儿时父亲教的曲子,负载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第二次,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妻子都不赞成大悟入殓师的工作。圣诞节,大悟在公司拉完大提琴后,三个人分别陷入沉思,仿佛思考自己人生。此时,大提琴不再仅是大悟个人情感的再现。在团聚的圣诞夜中,公司的这三个人藉由同一首音乐回忆起平日不敢想起的人,情感再现的范围扩大。第三次,经过对入殓师这一工作的理解后,大悟逐渐开始接受这份工作,并且真正开始理解死亡。此时,影片将主人公安排在河边演奏大提琴,期间通过交叉剪辑不断加入大悟在工作中遇见的不同死者家庭。大悟见证不同的悲欢,一次又一次接触死亡。此时,大提琴的演奏不再是影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是见证死亡后的理解。第四次,大悟的大提琴是为了自己为出世的孩子而演奏,这时琴声是夫妻两人对死亡的理解重塑之后,为新生生命而演奏。
电影整体对光线的处理,采用了软光的光线设计。因此,全片有几处硬光的使用对人物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大悟与入殓师的工作进行内心抗争时,大悟独自坐在楼梯口。导演采用仰拍,从人物侧面打上底光,整体明暗区别明显,与影片柔和的基调不符。人物被打上硬光,勾勒出明显的人物线条。凸显此刻大悟复杂的内心,对入殓师又或是对死亡的恐惧。后来,大悟通过大提琴排解内心的矛盾心情。此时,画面整体布光亮度几乎不变,仅有手指部分的光线调亮使得观众不受到画面的影响而是集中去听音乐,与主人公的纠结内心产生共情。
影片整体光线基调虽然柔和,但导演依旧根据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做了微妙的亮度处理。大悟在接受入殓师的职业后,有一个从被误解到被理解的过程。所以当开浴场的婆婆去世,妻子和朋友目睹了大悟作为入殓师进行纳棺仪式的整个过程后,不再惧怕死亡,也开始理解大悟的工作。所以,此后影片整体的亮度微微提高,同时在场景布置时也转换背景,多以白天为主,与开头昏暗的房间、夜晚放生章鱼形成对比。如在大悟的妻子收到其父去世消息的那场景中,樱花、阳光与花瓣是背景环境组成的重要部分。飘落的樱花既美丽也传达出温暖的氛围,暗示此时大悟的工作已经被理解,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没有抛弃大提琴。背景变亮与主角的心境息息相关,大悟已经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方向。
影视的摄影构图方面,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就是色彩的配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悟因工作被妻子误解去找社长谈话的一场戏。社长的整个房间都放满了绿色的植物,大面积生机勃勃的绿色与入殓师这个与死亡有关的职业仿佛格格不入。但在我看来,导演或许是想利用颜色引出反差,借此暗示生与死实则息息相关,生命之光必然离不开死亡的影子。我们又何需害怕甚至厌恶死亡?
另一方面,场景中大块的铺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整部影片都是低饱和色彩为主色,所以,社长的房间一旦出现在镜头内,就会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人思考究竟在这样的房间中会发生什么。而色彩蕴含的生与死的冲击,又暗含了影片后续的情节;妻子会理解大悟的工作。
导演解决了妻子与大悟的误解后,故事线索只剩下主角对儿时父亲出轨的不原谅。当大悟与妻子讲述石头的故事时,影片开始解开主角最后一个心结。此处,导演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剪影远景镜头。大悟与妻子站在蜿蜒的河道旁,镜头中水面的波光粼粼与身着暗色服装的两人拼贴在一起,人物形成了画面中的剪影,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场面调度。
《入殓师》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影片围绕着主人公大悟对自身心结的解开进行。正因为影片的戏剧冲突较为缓和,导演似乎总是在不停提醒观众“生与死”这一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电影中安排了几处意味深长的“死亡符号”,带领观众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影片矛盾。开头大悟与妻子在黑夜中放生章鱼,但谁知章鱼已经死去。这是第一次影片向观众提出死亡的主题,章鱼虽然回归到水中却失去生命,彼时男主或许只是有一点唏嘘和可惜之感。第二次,影片出现杀好的鸡,男主一看到便联想起白日里不堪入目的尸体。这时,死亡同时带给大悟和观众恐惧与可怕。直到第三次,男主看到河里的鲫鱼,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不惧死亡地拼命游。“他们即使是死,也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此时的大悟也带着观众们一起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同样,我脑海中浮现的疑问是为什么鱼会不顾死亡?它明知游过这一块石头便只能以死亡之身,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为什么每一条鱼都前赴后继地舍命而去?影片甚至用特写描述了一条正在拼命游过石头的鱼,而它的身旁却是另一条越过石头而死的鱼被回溯的流水送回石头的另一边。
直到,开浴室的婆婆在火化时,殡仪馆老爷爷的一番话点醒了两者其中的关联。就如同影片的台词一样“死亡其实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传过他,进入另一个阶段。”奋力游过石头的鲫鱼,仿佛早已告诉观众这段台词。
或许,这块石头也是人们心中的石头。我们跨过石头,穿过死亡,临死之际回忆一生的爱与温暖。一旦跨过石头,人就不再惧怕死亡,如果走进死亡,人则希望终会再见。
影片虽然始终充斥着死亡的符号,却不断地带给我有关生命与爱与亲情的冲击。《入殓师》中,或许大悟纳棺的过程有些过度煽情,但却是最温暖的死亡,让故事里每一个人的死去都变得温情。
这也让我反思到在平时课上,我只是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影视摄像、光线、构图,却忽略了真正的镜头是为了表现电影而运作。尽管有些电影构图、色调中会让人感觉用力过猛,但这是否也是导演故意为之,希望能够弱化原本观众忌讳的主题,借此让人们愿意去接触潜意识回避的主题。
《入殓师》讲述“死亡”,却吸引我去思考死亡;他讲述离别,我却不为离别而悲伤。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一路走好,后会有期,”可以很好地诠释日本人物哀的唯美情绪,这也明显的日本电影风格。死亡的沉痛被人不断寄托新的希望,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希望告别可以相遇,死亡带不走人与人之间的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