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不过伤亡了30万德国士兵,可为什么说它是二战的转折点呢?
转折点是什么?是力量此消彼长,从一方优势转变到另一方优势的重要事件。
从心理上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一次集团军级别的德军遭到围歼。
击溃战中,受损一方的技术兵器和主要军官士官骨干大多尚可保留,重建补充都更加容易。但是如果遭遇围歼彻底重建,技术兵器的损失尚在其次,士官团队和军官团队可不能像坦克那样流水线生产。
但同样的,歼灭战比击溃战要困难得多,志愿军在朝鲜一度追亡逐北,但也没能在长津湖啃掉陆战一师。对于苏军当时的情况来说,莫斯科战役后的反攻让德军几乎一溃千里,但是同样没能成建制的消灭德军。
霍尔姆战役,几千名德军的残兵败将(包括部分空军地勤单位),手上只有个位数的身管火炮,没有坦克,仅有滑翔机的增援和空投,在三个苏联集团军(不满编)和坦克(包括t34和玛蒂尔达)的包围下坚守了一百多天,成功被解围。这种“苏军无法成建制围歼德军”的心理优势,让德军敢于继续过去在进攻中大胆突击,肆无忌惮的作风,完全不怕苏联人的包围。
毛主席说,打得一拳开省的百拳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彻底打破了这个心理优势,让德国人在进攻中畏首畏尾,在防守中胆战心惊。随后的库尔斯克战役,莫德尔始终不敢全力南下,正是保卢斯的命运给他敲响了警钟。觊觎油田的a集团军群更是不敢久留,屁滚尿流地逃出高加索。
从实际力量上说,莫斯科战役受创后德军在战争一直饱受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困扰。
在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中,为了填满战线保护第六集团军的侧翼以及对苏军进攻能力的轻视,德国人不得不把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推到了第一线,这也造成了第六集团军最后的被围。三十万人的损失看似不多,实际上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整个德军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沿岸全面收缩战线,一向狂妄顽固的希特勒甚至撤出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后据点勒热夫和维亚济马来获得预备队。
可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已经感到力不从心,苏军已经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