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的诗意

 我来答
家刀唱吹1s
2022-07-17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2、休:暂停、停止、罢休。
3、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4、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诗意: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
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
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
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的诗意_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9、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 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少(shǎo):不多。
2、池边:一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4、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5、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
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
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