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五四运动史》与一些读后

 我来答
好声音1718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65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7万
展开全部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中文版自序》

我认为,中国史家有两个优良传统:

一个是临文不讳,秉笔直书;

另一个,是不求得宠于当时,却待了解于后世。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繁体再版自序》

这些攻击的动力多是从西方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来。

因此我们可以对“五四运动”做如下定义: 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和山东决议案所激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并希望能依据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它不是一次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由许多不同观点主导的活动汇合而成,虽然其间并非没有主流。

中国旧有的寡头制度之以能够维持,是因为三般社会势力的联合: 一方是皇室和军事集团;另一方地主集团,在这二者之间还有士大夫集团。 可是到了20世纪初,这一传统社会的均势联盟已经严重失衡,科举制度已在1905年废除,而新的有效的人事选拔制度尚未确立。具备能力的有志青年大都不能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公职。在历史上的危难时期,中国社会通常依靠家庭或乡村的各种自给自足及合作方法来补救,以过难关;但由于这次危难的无比艰巨,已远非那些传统的方式所能济。再者,随着新兴都市迅速发展,新式商人,企业家和城市工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世纪的前30年,中国城市的扩展速度是惊人的。例如,1919年“五四事件”发生的时候,北京约有60万人口;到1923年,即4年以后,北京的人口数便增至110万,几乎是1919年的两倍。“由于内战(1915年到1922年有10次严重的内战,它们的续时间总计48个月之久)“、灾疫以及农村经济的崩溃,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失业者的人数大增。他们变成流民之后,多数人背井离乡,成为职业军人,有些则沦为土匪或流氓。这批不安的人口滋养了军阀主义,五四运动之前的几年,是军阀主义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同时,一个根本且长期重要的因素,开始在中国社会发挥巨大作用:由于地主和士大夫的逐渐式微,一群掌握了一定现代西方学识的新式知识分子出现了。自1907年新式的西方教育制度开始大规模施行以后,此后的10年内,大约有1000万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各种方式的新式教育。他们与现代西方文明的种种接触与传统思想意识及统治阶级逐渐背道而驰,使他们能带领其他不安的民众,向“救中国”这个目标进军。五四运动正是反映了以上各种社会势力的重新组合。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找到许多与五四运动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的事件由学生带领,批评或干涉政治的例子屡见不鲜。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郑国人在乡校里批评朝廷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42年,即孔子诞生后第9年。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番新式知识分子在北大的联合只是暂时的,那些领袖人物的见解和兴趣本就不同,陈独秀和胡适二人便是很好的例子尽管陈独秀当时认同在改造政治之前必先破坏旧式传统观念,但他的兴遂仍主要偏重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然而,胡适和大学的其他教授则对文学与教育改革抱有更大的兴趣。1917年,当他们因提倡新思想,反抗旧文人旧集团面联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之间达了笼统的相互谅解,即他们的改革运动将看于各种非政治性的活动。这次联合,实际上是基于一般性的、不曾精确界定的观念,例如“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民主”“科学”等。

在另一项宣言里,全国各界联合会在解释了该会的目的是在法律允许之内争取自由之后,呼吁上海民维持秩序。事实上,在城里的某些地区,童子军和学生都上街帮助警察维持序。团结的责任感人人都有,甚至,土匪、地下帮会(如“青洪帮”的会员),都表示要爱国,暗中帮助维持秩序结果上海市,这座平时犯罪率与芝加哥和纽约一样高的城市。罢市7天,却秩序良好,一点也没有骚乱。

第十四章

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阐释:

    1、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2、中国的一场大灾难——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判

    3、由列宁影响的一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4、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一群很难再有的大师,我的观点)

    5、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1.)思想+政治——后来公认

(2.)个人解放在初期是主流意识,但是不同于西方所宣扬的个人主义。

(3.)群体内部对国家,民族的首要问题看法不一

(4.)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评价:

正面:

    1、思想意识最重要,其次才是社会影响

    2、最突出的是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

    3、由于白话文的推广,文学和新闻等媒体文化产业迅速井喷

    4、教育普及

    5、经济结构

    6、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方向

负面:

    1、缺乏对传统的反思整理

    2、批判性研究停留在口头,实践中做得不够

    3、过分自信,缺乏耐心和恒心

一些追问:

    1、冯友兰等人认为五四运动忽视了工业化的紧迫性,他们认为在实现了一定的物质文明以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自然会出现。反对者认为,正是落后的思想束缚了工业化,而且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案例告诉我们不一定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带来精神文明的匹配。

    2、保守派认为五四运动要为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潮流负责。该问题暗含了一开始五四运动就不应该被发动,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也不应该去参加。

一些话,短评:

    1、之所以是短评,是因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如本书作者所给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各有看法。起码现在的我就不提拙见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让我推荐一本关于五四的书,这本已经是首选了。

    2、我很喜欢本书写历史的方式,正文不带任何史观和政治偏见,只是在写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有答案,读者自己思考。作者做得不过是在最后的最后把已经有的看法列出,最后提出几点追问,答案交给时间。

    3、个人而言,五四为代表的民国一直都是很神往的一个时代,不带任何政治意义上的神往和思辨。倘使穿越,我应该是蔡孑民一样的做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民国史不说一百本,我也看过几十本了。民国人物,不说如数家珍,也可以说得其轮廓了。目前而言,系列史,写的最好的是岳南的《南渡北归》系列,从抗战伊始写到败退台湾。对时代的把控,塑造做得最好,内容也最详细。人物史,写的最好的是《民国清流》系列,蔡元培,胡适,鲁迅,钱钟书,刘师培,等等,一干大师的恩怨起伏尽在其中。但是,单就某个事件主题,去客观展开,理性思辨的,这是第一本,确实也不愧是研究五四的里程碑。

    5、书成于上世纪,作者最后说,五四时期所追求探寻的问题,今日也仍然值得追问。亦有同感。

    6、中国学生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确实是一种传统。晋杀嵇康,三千太学生主动抗议求情,换得嵇康死前抚琴《广陵散》。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就也强调学生,学校的监督作用。近代以来,五四,算是对植根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基因的一种回馈,最激烈,彻底的回馈。

    7、当下的中国,正走在,五四未完成的路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