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陈姓不是来自苏州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阅滨海陈氏(部分)家族谱偶得
向来听说盐城北部诸县原本荒无人烟,这里的居民都是明朝“洪武赶散”时被迫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的,因此本地人多自称祖籍苏州。对于这一说法我一直将信将疑,因为关于这个大规模移民事件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似乎更多来自民间传说。当然史事浩繁,史家记载时必然有所取舍,且要受制于当时的意识形态需要,历史记事有所遗漏甚至扭曲也是可能的。正史未必完全可信,传说也可能接近事实。我所怀疑的,不是“洪武赶散”这件事情是否确然发生过,而是怀疑海下诸县原来难道空无一人?如果本土原有居民,那么外来人口占有多大比重?本地当代居民哪些“祖籍苏州”,又有哪些原籍本土?
这个疑惑在我心中已经存在很久,却从未能探本溯源,一直不得索解。近来偶然机会,为本家族翻印宗谱,却寻得了一丝陈迹。对于民间修订的家谱——许多实为族谱——我其实没有多大兴趣。一是因为家(族)谱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充斥着不平等观念,尤其是有着浓浓的性别歧视。翻看家(族)谱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像只有一种性别,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男性与男性之间,女性只是各种男性之间关系的媒介。这与呼吁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其次民间家族谱的修订,一般都是由家族长辈、地方保甲、富绅、乡塾等牵头完成,鲜有真正的儒士大家参与(孔氏家谱除外)。限于俢谱人的文化水平,民间宗谱多有讹误,甚至有许多错别字,如以“井”代“锦”,以“中”代“忠”,以“伪”代“妫”等,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基本忽略而过,还有着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家(族)谱价值追求不是很高,实际考证方面可信度也不足。但价值不高不代表没有价值,从谱中往往也能寻觅到接近事实的痕迹,尤其是序文,大多是从前一本家谱续接而来,多少能透出一些消息。
此次翻阅滨海陈氏(部分)宗谱,发现印有几副楹联,其中一副是“读孔璋之檄,研经国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其余几副都是一般的颂德之言,没有多大考据意义。这里需要先说一说孔璋。孔璋,本名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工于文章,笔力强劲,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诸般罪状,还把曹操祖上三代痛骂了一遍,文末以“如律令!”三字戛然作结。文章传送到曹操处,时曹操正患头风,卧病在床,看了檄文竟无从辩驳,惊出一身大汗,头风顿然痊愈。
陈琳虽然名气很大,但他的典故也非后世普通民众可知。宗谱中出现的这副对联,更不是一般乡塾所能拟出。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副楹联是从前一本宗谱中承抄而来,而前一本又承自再前一本,可以推测,拟联人可能距离陈琳时代不远。史载陈琳为广陵射阳人,其祖籍有两说,一说在今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一说在今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此二处相距四十公里左右,汉末均属广陵郡。综上可以推论,居住于古射阳湖(今大纵湖)畔的陈琳家族,是盐城陈姓先祖!两千年来,随着海岸线日渐东移,陈氏家族也从射阳湖畔逐渐扩展到长江北岸、黄海之滨耕读传家,形成了今天遍布扬州、泰州、盐城等地的大格局。由此,今盐城陈氏若要寻祖,还须赴大纵湖畔才是正途,切莫再托靠苏州阊门,否则必然南辕北辙!
诚然,以上只是推论,但我相信此推论接近于事实。至于陈氏家族两千年来是如何在黄海之滨开疆拓土的,还须有兴趣有能力的陈姓后裔们去详加考证才能得以清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