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怎么样?

 我来答
天然槑17
2022-10-1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6.6万
展开全部
⑴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⑵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护理培养目标和护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学校遵循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编制教学目标。

⑶ 【简述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简述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特征】【试述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笔者认为要了解教育学的复习方法首先应当对这门学科的性质有个清楚地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一般地,教育学原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

一、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基础理论是教育学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相对重要的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教育学概述:需要认识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并关注教育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土化和国际化、科学性和价值性等若干问题。

预测题型:选择

(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了解教育的代表性定义,掌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认识教育的本质及其有关争论,理解教育的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学说,并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

预测题型:选择

(三) 教育目的:理解教育目的对于教育功能、确立教育观都有重要意义,要清楚表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并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和类型以及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变化,正确表述当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同时,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科学含义、具备的社会条件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测题型:选择、简答

(四) 教育制度:识记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重点把握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以及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预测题型:选择、简答

综上所述,教育基础理论的复习,需要抓住主要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育发展的经纬以及发展方向,以获得关于教育状况的整体概念。建议考生复习时采用“网络式”复习法,即采用编、章、节、标题、要点五个层次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编织记忆网络。最后做到脱离课本时只看大的编,以编想章,以章想节,以节想标题,以标题想要点。这样做,不仅记得仔细,对跨章节组织论述题的回答也十分有利。

二、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用于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了解几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分析并评价经验主义、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课程论流派的不同观点。全面了解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能说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及其利弊。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了解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

预测题型:选择、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二) 教学:理解教学定义,了解包括行为主义、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在内的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加以评价。认识教学过程的概念、本质、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明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区别以及各自的定义,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预测题型:选择、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三) 德育:正确理解德育过程的概念、构成要素,能举例说明我国常使用的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分析并认识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主要趋势。

预测题型: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四) 教师与学生:了解教师的职责与角色、地位与作用,分析其特点。描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了解教师资格制度的实行。阐述学生的基本属性,描述学生的社会地位。分析师生关系的意义,并举例分析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结合自身的教育知识,表述理想的师生关系。

预测题型: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对于教育实践部分的复习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了解教学实践知识的概念、内容、背景、意义;其次要关注目前我国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的重要改革;最后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建议大家在阅读教材、记诵笔记的同时,多关注一些教育热点问题,不错的材料有《中国教育报》、人大复印资料和某些学术领头人发表的论文。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针对该问题从多角度自行设计题目,然后作答,最后自己判分总结。

三、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个人,任何教育学问题都包含在这两种关系之下。

(一)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方面,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传播活动也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日益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要掌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预测题型: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二)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需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复习时要识记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作用。

预测题型:选择、辨析、简答、分析论述

这一部分的复习,一方面需要将教育放置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尤其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时,既要看到社会对于教育的制约作用,又要考虑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与人的发展部分的复习可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相联系。此即专业课复习时可以利用的“融会贯通法”,由于专业的各门功课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在复习时,可以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然后把它们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和理解。如果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无论对于理解还是记忆,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目标为: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
位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初步懂得自我保护;
(2)引导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萌发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集体生活环境,认识集体中的同伴与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能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地学习活动规则;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地自我服务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教育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
(11)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抢或独占玩具。
中班
(1)使幼儿能够初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能够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初步懂得同情和关心他人;
(3)萌发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不损害同伴;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设施,初步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最初的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并使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同伴及成人交往中,能初步准确地使用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与他人合作,初步懂得分享和谦让;
(8)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能初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鼓励幼儿能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引导幼儿初步能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12)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民间艺术及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品。
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及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和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办法;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初步懂得应对集体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和同伴友好相处;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小班和中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让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机构、社会成员和他们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及丰富的物产,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萌发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初步会以规章制度对照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引导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品,萌发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⑸ 简述教育目标的组成

教育目标体系由一系列教育目标构成。从教育程度说,有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即幼儿教育的、初等教育的、中等教育的和高等教育的,反映了教育水准的不同层次,形成纵向系列。从学校性质和类型说,有普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各种专业(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反映了各类学校教育特殊要求,形成横向联系。

从教育的组成部分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包括普通中学的教育目标又可分解为智育目标、德育目标、体育目标等等。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德、智、体等各育目标又可进一步分解,具体化为各类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更进一步具体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目标。因此每一级每一类学校都可构成一个教育目标体系。每一教育目标体系都应有多种层级。

第一层级教育目的这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这一层级的教育目标的制定与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民族传统、教育思潮直接有联系。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终极教育目标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级教育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它可分解为各育目标。

第三层级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第四层级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如一次班会活动或一次春游活动)的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级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英盛观察称之为远期目标或理想目标。其意义着重在指出方向、远景,使我们得到鼓舞,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三层级的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之为中期目标或中程目标。第四层级目标是通过一次或少数几次教育活动即可实现的,我们称其为近期目标。教育目标从第一层级到第四层级是逐次具体化的。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⑹ 62、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依据儿童发展

数学益智游戏,能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更多地回联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引导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教孩子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学会运用数学。
数学益智游戏,还能给孩子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化,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让孩子爱上数学。

⑺ 简述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概念,意义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一、概念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即教师的需要。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也成为行动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 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
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目的。
2 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
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不同之处表现在:
1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具有稳定性。
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不具有可测量性。
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测量。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

⑻ 简述教育目的内容结构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