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展开全部
厄尔尼诺现象 *** ,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厄尔尼诺)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的阴性名词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隐藏] 1 成因 2 影响 3 参看 4 外部连结 [编辑] 成因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吹东北信风,南半球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编辑] 影响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拉尼娜现象 ***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厄尔尼诺(El Niñ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隐藏] 1 成因 2 影响 3 预测方法 4 参看 5 外部连结 [编辑] 成因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f/fb/LaNinaGrafik/180px-LaNinaGrafik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 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引起台风和暴雨的增加,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 [编辑] 预测方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5/5e/Soi-1876-2004/180px-Soi-1876-2004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1876年-2004年SOI指数 测量太平洋塔希提岛(大溪地)和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叫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震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湿,发生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在几乎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人们常把异常的天气归咎于这两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皆是自然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是指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暖。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但平均来说,每四年一次。在1982-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是本世纪最强的,而1997-98年的「厄尔尼 诺」亦有相等的强度。它从1997年4月开始,到1998年5月左右才结束。 「拉尼娜」是西班牙文「小女孩」的译音。「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指的是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冷。自 1998年6月以来,弱「拉尼娜」开始酝酿,到了11月,此海区的海温比正常低了约1至2度,这与年初「厄尔尼诺」成熟期时的海温成 很大对比。 最近一次的强「拉尼娜」出现在1988-89年。另外,有些年份如1973和1998年,「厄尔尼诺」在年初盛行,但余下时间则受「拉尼娜」影响。 对中国香港的天气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中国香港的降雨通常会比正常多 。在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最多降雨的年份中,有6年属「厄 尔尼诺」年。此外,若「厄尔尼诺」在冬季活跃,下一年春季中国香港的雨量则倾向偏多。 1983,1992及1998年的春季便是一些例子。 「厄尔尼诺」出现时,南海热带气旋数目会偏少,影响中国香港的热带气旋亦倾向偏少。在1997年,只有两个热带气旋影响本港,正常为6个。同时,热带气旋季节会较迟开始,1997和1998年便是如此。 1998年录得的全年平均气温为24.0 度,是历年来最高的,相信「厄尔尼诺」对这不无影响。在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本港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中,有6年属「厄尔尼诺」年。 「拉尼娜」对中国香港天气的影响没有「厄尔尼诺」显著。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最多雨的年份中,只有3年是「拉尼娜」年。资料亦显示在「拉尼娜」年影响中国香港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为7个,接近正常的6个。 基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世界上多个预报中心都用数据模式来预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中国香港天文台根据过往的气候数据,和参考上述中心的预测,也正在展开较长期性天气预报的实验性工作。
参考: weather/education/article/006elnino_lanina
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南方涛动与ENSO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两种对立的气候现象,它们是南方涛动的两个极端。 我们可以把南方涛动比喻为一个摇摇板,那么当这个摇摇板倾向一侧时, 就是厄尔尼诺,至另一侧时,就是拉尼娜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事件被合称为 ENSO,即 El Nino / La Nina Southern Oscillation。 你可以去以下既网址
参考: coc.weather/observatoryhome?url=coc.weather/intensity/enso
搜寻 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的阴性名词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隐藏] 1 成因 2 影响 3 参看 4 外部连结 [编辑] 成因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吹东北信风,南半球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减弱,甚至变为西风时,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编辑] 影响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华南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厄尔尼诺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令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 拉尼娜现象 *** ,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因此用西班牙语厄尔尼诺(El Niño)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录[隐藏] 1 成因 2 影响 3 预测方法 4 参看 5 外部连结 [编辑] 成因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f/fb/LaNinaGrafik/180px-LaNinaGrafik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编辑] 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引起台风和暴雨的增加,也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 [编辑] 预测方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5/5e/Soi-1876-2004/180px-Soi-1876-2004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1876年-2004年SOI指数 测量太平洋塔希提岛(大溪地)和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叫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震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湿,发生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在几乎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人们常把异常的天气归咎于这两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皆是自然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是指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暖。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但平均来说,每四年一次。在1982-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是本世纪最强的,而1997-98年的「厄尔尼 诺」亦有相等的强度。它从1997年4月开始,到1998年5月左右才结束。 「拉尼娜」是西班牙文「小女孩」的译音。「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指的是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冷。自 1998年6月以来,弱「拉尼娜」开始酝酿,到了11月,此海区的海温比正常低了约1至2度,这与年初「厄尔尼诺」成熟期时的海温成 很大对比。 最近一次的强「拉尼娜」出现在1988-89年。另外,有些年份如1973和1998年,「厄尔尼诺」在年初盛行,但余下时间则受「拉尼娜」影响。 对中国香港的天气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中国香港的降雨通常会比正常多 。在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最多降雨的年份中,有6年属「厄 尔尼诺」年。此外,若「厄尔尼诺」在冬季活跃,下一年春季中国香港的雨量则倾向偏多。 1983,1992及1998年的春季便是一些例子。 「厄尔尼诺」出现时,南海热带气旋数目会偏少,影响中国香港的热带气旋亦倾向偏少。在1997年,只有两个热带气旋影响本港,正常为6个。同时,热带气旋季节会较迟开始,1997和1998年便是如此。 1998年录得的全年平均气温为24.0 度,是历年来最高的,相信「厄尔尼诺」对这不无影响。在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本港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中,有6年属「厄尔尼诺」年。 「拉尼娜」对中国香港天气的影响没有「厄尔尼诺」显著。 1947至1998年间10个最多雨的年份中,只有3年是「拉尼娜」年。资料亦显示在「拉尼娜」年影响中国香港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为7个,接近正常的6个。 基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世界上多个预报中心都用数据模式来预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中国香港天文台根据过往的气候数据,和参考上述中心的预测,也正在展开较长期性天气预报的实验性工作。
参考: weather/education/article/006elnino_lanina
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南方涛动与ENSO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两种对立的气候现象,它们是南方涛动的两个极端。 我们可以把南方涛动比喻为一个摇摇板,那么当这个摇摇板倾向一侧时, 就是厄尔尼诺,至另一侧时,就是拉尼娜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事件被合称为 ENSO,即 El Nino / La Nina Southern Oscillation。 你可以去以下既网址
参考: coc.weather/observatoryhome?url=coc.weather/intensity/enso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