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三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二首》中,他以夸张手法写出“三湘四水五分天”这一千古名句,将湖南和陕西这两个区域划分为“三湘四水”。“三湘”一词在后世多次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三皇五帝”之意,也有与北方地区相比更具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名称。对于我们所熟知、喜欢使用这个词的朋友们来说有很大关系。
因为“三皇”与“五帝”在历史上都是北方重要的王朝与朝代,代表着华夏大地最强最强盛。同时他们在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都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五帝一皇”为周武王姬发所灭赵国之君),因此在后世被人们尊称为“秦”“三秦”或者“三代”等称呼。而对于这三个名词中“三秦”指哪一方并没有一个明确界定,而只是在其他两个地域有较大区别,那么大家就来了解一下“三晋”两个地域到底有何区别所在?
说起“三晋”这两个地域,其实“两晋制”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虽然后来被秦朝所取代,但“三晋制”还是存在于历史上。因为在古时候的“三晋”地区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陕西省,这两个大区域中除了秦国以外都是周朝时期的都城。而这个时候“三晋”地区也被统称为西汉晋阳地区。
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建立之后,这些地区便被称为“西秦、东北周、隋隋几个朝代”。而晋阳地区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晋阳属于重要朝代晋国都城太原宫所在区域,因此有了它的存在,就使得这一地域与黄河紧密相连。如果说山西和湖南属于“三晋”,那么三秦就是属于“三代”。因为它们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冲突,但其中也有着较大差异。山西从春秋时期开始逐渐独立,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才正式并入北方地区,而“三晋”则从春秋时期开始成为北方重要的省份。
两个地域在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分裂,但最终都得到了统一,这其中就包括了“晋”和“秦”在内的北方地区。当然在我国古代的地理位置中,南方是华夏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也给南方一些地域带来了特殊的存在感,而我国最南端的省份就是我国华南地区。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发展来看“三秦”都非常适合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省份来发展。
之所以会把这两个区域区分为三湘四水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我国北方地区的统治中心一直集中于长安。而这两个地域则是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结合部,同时在地理上这两个区域又是相邻的两个省份。“三湘四水”这四个字也就是古代封建王朝为了笼络统治中心而对该片区进行了划分(“三湘四水”指的是湘江以东的地区和长江以南的地区),同时还将这两股地区分为了南北两大部分。
昔日项羽破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合称三秦。
后来,泛称关、陕一带为三秦。唐.王勃《王子安集》三.《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句。
另外,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也称三秦。
“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战国策》.《赵》一.有:“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说。
三晋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
“三相”: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或湘原),合称三相。
另,指流经湖南境内的三条水:即江、湘、沅。
又,指湘江的三支流。据《湖南通志》十三.《长沙府》载:“湘犹相也,言有所合。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烝水合曰烝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
还有,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古代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唐.《宋之问集》上.《晚泊湘江》诗曰:“五岭価惶客,三湘憔悴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