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节选自岳飞《论马》)注:①啖
小题1:(1)①以……为奇 ②……的样子 (2)D
小题2:.然 / 非 精 洁 / 则 宁 饿 死 不 受 。
小题3:.⑴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⑵因为那里的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后就离开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小题4:要能识别人才,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步中的两个字,“奇”是文言文中的重点的活用字词,应知道。“然”的用法较多,在此句中应译为“的样子”。第二步中例句中的“而“表转折,只有D中的“而”是转折之意,A表修饰,B、C都表并列。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等。平时学习中要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的实词和虚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然”是句首的连词,应停顿,“非精洁”意思是不精细和洁净的食料,是主语,“则”表示转折,所以主语后,转折前要停顿。即应为“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介”“清”等。“介”选文下面有注解,“清”指凄清。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语句体现了人物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钻研精神,“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桑椅漆气熏人,忽大悟”表明人物善于观察。
点评:启示要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也是很重要的。
2. 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题目
小题1:①亲自 ②到,拜访
小题1:C
小题1:时╱先 主 屯 新 野
小题1:(1)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2分)
(2)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小题1: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答出一点即可,结合选文1分,说明理由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都是课内重点。①亲自 ②到,拜访
小题2:C、表递进,于是。A.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顺承。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言句式进行断句。
小题4:(1) 已:停止。安:怎样、什么。(各一分)
(2)但:只是、只不过。耳:罢了。(各一分)
小题5:这是刘备自谦的说法,他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一道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1―15题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
11 . B ( A 期戍:戍守一周年; C 女:通“汝”; D 人立:像人一样站立) 12 . B (①④ ji à n 看见;②③ xi à n 显现、出现) 13 . C 14 . A 15 .( 1 )连称有个堂妹在襄公宫里,不受宠爱。
公孙无知就让她刺探襄公的行动,(还对她)说:“事情成功了,我就让你当夫人。” ( 2 )襄公大怒说:“彭生竟敢现形!”就拿箭来射它。
野猪像人一样站立起来嗥叫。襄公很害怕,从车上跌落下来,跌伤了脚,还丢掉了鞋子。
( 3 )看见襄公的脚露在门扇下边,就把襄公杀了,而把公孙无知立为国君。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小题1:⑴ 善于,擅长 ⑵同“座” ⑶适逢,正赶上 ⑷ 最终小题2:( C )小题3: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虚词常见的有“然”“以”“则”“之”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考查相对较多。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先把句子整体读一下,可知很易理解。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惜”等。“惜”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怜惜”,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A (谢绝、摒弃)12、C(A项“而”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则”,第一个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或“于是”,第二个表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然”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13、A14、B (没有吴起贤明之意,“起贪而好色”可印证)15、D(司马迁没有谈到吴起“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16、(1)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
(“就名”,“不与齐”的翻译为给分点)(2)请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介词结构后置、“延”、“卜”的翻译为给分点) 参考译文吴起是魏国人,喜欢带兵打仗。
齐国攻打鲁国时,鲁国想任用吴起做将军,可吴起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因而鲁国猜疑他。吴起想要谋求功名,就杀了他的妻子,以表明自己不依附齐国。
鲁国终于任命他为将,率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心狠毒辣。
他年轻时,乡邻们讥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人。鲁国君主猜疑他,吴起就杀掉妻子来谋取将位。
鲁国是个小国,却有战胜齐国的名称,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卫两国是兄弟之国,而君王重用吴起,就是疏远了卫国。”
于是鲁君不再信任吴起,摒弃了他。在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
魏文侯询问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李克说“吴起贪图名声而喜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连著名的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文侯就任吴起为将,让他率兵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担任将军,睡觉不用褥席,行军不乘马车,和士兵分担劳苦。魏文侯因为吴起会带兵,于是派他做西河守,以抵抗秦、韩两国。
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有次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的险固形势多么壮美啊,这是我魏国的瑰宝。”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险固在仁德而不在地势险要。如果你不推行仁政,那么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你的敌人。”
武侯赞叹说:“好。”田文死后,公叔接替相位。
他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忌妒吴起。就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我私下担心他没有留魏之心。
请试以公主招亲挽留他。用这种办法来考察他。”
吴起谢绝了魏武侯,魏武侯就怀疑吴起没有留魏之心,因而不信赖他了。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了魏国,马上到了楚国。
楚悼王向来听说吴起贤明,一到楚国就任命他做宰相。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冗员,废除那些疏远的王族们的爵禄,用来供养作战的将士。
重在强兵备战,摒弃那些宣扬合纵连横到处奔走的说客。因此,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到楚悼王死时,王室大臣就起来叛乱追杀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追击吴起的人于是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军旅的事,都要引用吴起的《兵法》,这书世上流传很广,所以不在这里论述了,只论述他施用于行事中的实迹。
人们常说:“能够做的人不一定能说,能够说的人不一定能做。”吴起劝说魏文侯山河之险不如推行仁政,然而他在楚国行事,因为残暴狠毒,缺少仁爱而招来杀身之祸,真是可悲啊!南通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6. 二、完成下列文言文试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9:D(委派,委托) 10: C(结构助词“的”) 11:D 附:参考译文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
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而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 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
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
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
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就是政治腐败的缘故。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 武侯说:“好啊。
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 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来为他送行 (2)特意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啊。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8.A9.A10.B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
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