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虚词文言文
1. 文言文中,什么是”虚词”,什么是”实词”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2.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
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
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之 ①代词,如《 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
如“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
(《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
(《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 (《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
3. 文言虚词“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急用
◎ 是 shì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修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
◎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
4. 什么是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乎:主要表疑问:子见夫子乎?《论语》,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3、者:······的人: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代词:者边走,那边走〈醉妆词〉 4、也:判断句式的代表语,用于句末:廉颇,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提顿语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 5、若:你:若毒之乎?《补蛇者说》翻译:你怨恨它(代指补蛇的差事)吗?;连词,如果: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左传》 6、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5. 古文中有几个虚词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 9 、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 10 、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 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特地) 这个加例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