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史文言文
1. 求有关秦始皇(即秦王嬴政)的文言文,各位看见帮帮忙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话: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生活在赵国邯郸城,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秦始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扩展资料
《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
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本纪
2. 用文言文介绍汉朝的历史
汉,炎刘之国也。
义帝封高祖邦於汉,与楚争,得天下,即皇帝位,国号汉,都长安。文景二帝,宁邦守土,数十年间,国力充盈。
武帝乃恃以击匈奴,征四夷,营西域。连年攻战,户口折半。
昭宣息兵,至於孝元间,极盛一时。元帝崩后,政事一决於王皇后家,卒为王莽所乘,伪符瑞篡汉,改国号新。
莽图复古,革尽前法,立不世,天下大乱,四方不朝。光武起於草野,平定天下,中兴汉道,都雒阳。
明章能承於后,复营西域。惟孝和以下,帝不永年,太子方幼,须得南面,外戚宦者,相继而起,擅国政,乱朝纲。
士子患之,起而清议,乃兴党狱,尽绝贤臣。朝中无人,国事日衰,民生不乐,太平道乃广招黎民,为乱中原。
灵帝乃改刺史为州牧,授以大权。乱事虽平,州牧各据一方,相互攻战。
献帝流离,终为兖州曹操所持。操故后,其子丕令献帝禅让,改国号魏,汉遂亡。
汉中王备乃自嗣於成都,以存汉祀。力支三十余年,后主出降。
汉自高祖即位,至后主降魏,历四百又五年卅一帝。汉制承秦,颇有所改,垂用后世千年。
尊儒术,定历法,未尝不沿袭於后。故有谓汉大纲正也。
始陈涉起於野,天下响应,高祖邦斩沛令,号沛公,投楚项梁。梁得楚怀王孙心,立号楚怀王,以为号召。
梁死,怀王封邦武安侯,令西入秦地,且与梁侄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其时藉杀上将军宋义,渡河救赵,秦兵乃急击之,邦得避锋芒,道武关而进霸上,秦王子婴持节出降。
邦入咸阳,废秦峻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欢迎。
秦既亡,论功邦当得关中地。然藉背约,以关中为三分,分予秦降将,邦仅得汉中。
而分封各有不公,天下哗然,旋有新封王讨项。汉元年,汉王袭取三秦,与项王争天下。
初连战俱败,相持於中原。乃令韩信北袭赵,东下齐,项王无奈,约楚汉界於鸿沟,两分天下。
汉王背约,围项王垓下,项王突围至乌江,觉大势已去,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汉遂一统。
五年,汉王即位,都洛阳,旋迁长安。汉初立,匈奴南寇,高祖尝亲征而遭围。
故许以和亲,期宁北境,而南掠不禁。武帝即位,汉日盛,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破之。
昭宣之世乃息干戈。元帝即位,匈奴势末求内附,有入居朔方者,称南匈奴。
和帝间联南匈奴灭北匈奴,自是北境无患。后羌侵於西京,汉末段熲出塞千里击羌,几绝其种,方平。
汉初之政,以秦人苛,乃用黄老无为之术,并复封建。虽吕后用事而不革,至文景之世犹用。
及无为之弊见,富者田连千百,贫者无立锥之地,任侠犯禁,王公反叛。景帝间七国之乱起,既平,约王公。
武帝用主父偃推恩之策,以削诸王势力,自是王国大者如郡,无力兴乱。武帝得董仲舒天人三册,黜百家,尊儒术。
立太学及博士弟子,授五经,通者为郎。武帝亦用酷吏,世称之表儒法里。
此起中国学术独重儒学,诸学趋微焉。武帝崩,太子弗陵少,以霍光辅佐,外戚始用事。
及元帝之后族王氏,数人历任辅政将军,成、哀、平之世莫非其天下。终於王莽以谶纬罗织天命,逼汉孺子禅让,改国号新,未三十年而亡。
新莽乱天下,舂陵汉室秀乃起於草野,并族人玄同起而倾新。新既亡,玄续汉祀,不幸遭祸,赤眉立宗室盆子为帝。
建武元年,秀即皇帝位,都雒阳,讨盆子。复击灭公孙述等,重定天下。
汉玉璧,出楚王墓中汉历明章之治,和帝后皇帝皆冲龄嗣位,以外戚为辅。皇帝既长,用阉宦诛外戚以夺权。
如此至於桓灵,宦者权倾天下,太学生并朝臣外戚同起声讨阉寺。乃兴党锢之狱,士如寒蝉。
后黄巾之乱起,灵帝以州刺史为州牧,授大权以讨贼。灵帝崩,一时大乱,终并州董卓入诛诸阉而用事,天下乃藉以起兵。
献帝投曹氏,卒为丕所逼,延康元年禅让,改国号魏,汉遂亡。时宗室备领益州,以献帝遭祸,嗣於成都,又历二主,后力支不敌,为魏所灭。
史称蜀汉。时三国之世,用人多重才不重德,独蜀中用人贤德兼重,为三国吏治清明者。
季汉亦无宗室相残,权臣持国之例,后人病后主无能,实非然也。此诸葛亮等辅臣之功也。
纪统前后四百有五年,凡卅一帝。汉承秦制,以三公九卿掌理国事,其后颇有所改。
初沿旧不革,丞相总百揆,御史大夫贰之。太尉司兵马,不常置,后废。
及武帝伐匈奴,以军机要务,置大将军,得以内廷决事,丞相及以下摒於外。少府属官尚书,本掌皇帝文墨,内廷立,故尚书权日大。
武帝崩后,昭帝幼,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摄国事。光以下,皇帝或与尚书决事,或委於外戚,皆加将军号行事。
哀帝间,丞相三分,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有曰:士之权不过尚书。
王莽罢政,虽更官号,制如旧。光武中兴,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事归台合,三公之职,实为备员。
和帝以下,戚宦相倾,外戚以加将军号如旧,宦官则为中常侍、或任尚书,称中尚书,盖尚书官已摒於外廷。汉季,董卓、曹操复以丞相号,摄理天下。
诸葛亮辅后主,亦用丞相号。自此以降,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而中尚书、黄门侍郎、尚书之职日显。
汉用郡县,别复封建。以郡守改太守,废监御史,郡尉以下如旧。
武帝间以天下为十三部,各置刺史,督察地方。刺史位微权大,以。
3. 秦始皇焚书坑儒故事文言版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赏析 这首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
“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
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
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
“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
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
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
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4. 谁有关于“秦始皇焚书”的文言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酒宴上与众多儒生方士召开关于分封问题的讨论。这次争论首先由博士仆射周青臣挑起。当时他借祝酒对秦始皇和郡县制大加赞颂,遭到博士齐人淳于越的反驳。后者当即提出:“臣闻殷周之三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并告诫和批评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由于二者的观点严重分歧,秦始皇便将这一问题交群臣讨论,于是顺理成章得引出了丞相李斯的焚书建议。书中记载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5. 秦始皇焚书坑儒故事文言版
1. 焚书坑
2.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3. 赏析
这首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6. 秦国统一六国前的文言文
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殊体。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六国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字的形义关系理解又差;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文化自由发展,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
对汉字形义关系理解差,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便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文字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除了秦国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之外,其他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7. 古文中关于秦朝的书籍有哪些,像史记中的一篇,一节,都可以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
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桓齮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韩王请为臣。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
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
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地动。华阳太后卒。
民大饥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
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
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
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