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风俗礼仪
展开全部
1.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1.古代文化习俗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2.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古代文明礼仪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郑玄注释《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
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3.空首:“九拜”之一,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郑玄注《周礼》:“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
上古时代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也先行“空首”礼,如《尚书益稷》记载:“皋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后“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为“凶事之拜”。
4.振动: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
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6.凶拜: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
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7.奇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9.肃拜: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再举几个古代礼仪: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小班书写习惯礼仪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教案:称呼歌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6 活动过程: 一、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一种有礼貌的称谓 二、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 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 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 ,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三、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 四、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 【更多优秀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7.古代风俗礼仪有哪些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文化常识风俗礼仪教案 1.古代文化习俗
古代礼仪制度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2.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古代文明礼仪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郑玄注释《周礼》:“稽首,拜头至地也。”
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顿首:“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3.空首:“九拜”之一,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郑玄注《周礼》:“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
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
上古时代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也先行“空首”礼,如《尚书益稷》记载:“皋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后“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为“凶事之拜”。
4.振动: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
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
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
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6.凶拜: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
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7.奇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8.褒拜: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9.肃拜: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
《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西晋时的杜预注:“肃,手至地,若再举几个古代礼仪: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小班书写习惯礼仪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教案:称呼歌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6 活动过程: 一、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一种有礼貌的称谓 二、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 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 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 ,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三、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 四、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 【更多优秀教案尽在:屈老师教案网】。
7.古代风俗礼仪有哪些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