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儿子?
前两天做完腰穿侧卧六小时。闲来无聊在喜马拉雅听《见字如面》第一季,听到夏完淳子承父志师志在南明小朝廷举国皆降的情况下慷慨赴死,突然想到一个教育现象。中国现在的教育或者西方的教育里都一个说法,叫俄狄浦斯情结或者说是父亲和儿子天生是一对仇人。
但是看中国古代的教育确实不然!无论是鲧禹还是王羲之王献之,或者苏氏一门三学士或者夏完淳子承父志,再或者后来曾国藩曾纪泽……古代讲究父师父师,一般来说母亲相夫教子关注的他的启蒙以及吃穿用度等物质生活,而父亲往往会是他的第一个或者终身的精神导师或者人生导师,它是一种生活阅历社会经历的薪火传递,一种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社会生活能力的灌输与传递,是一种修齐治平和胸襟抱负的精神的培育。
所以会有各种世出或不世出的家书家训,所以才有中华文明特有的家学渊源。反观现在社会,为什么常有父子不和谐矛盾,即使父亲很成功我也不想子承父业
处处透出我要活自己就要和你不一样的精神或社会价值逃离,就是因为父亲教育的教育的缺失,特别是这种社会课思想课的缺失。也许你会说我也在他十六岁或者十八岁的时候教了啊,可他不听啊!
那是因为你早在三五岁起就把他一把推向了社会,你认为的我要给他最好的就是多奋斗多挣钱,然后拿钱换那关系换,所以父亲的价值在儿子严重也就等于了钱,母亲的价值也往往异化为饭或者佣。也许你感觉我给他的父爱从未停止,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你却从未参与或甚少参与,这就导致他精神父爱的缺失。
因为,精神教育绝从来不靠金钱或者棍棒传导,而是精神世界向另一个精神世界的诱导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