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亲,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过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论语·述而》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求知欲的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过程的,而最终转变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愿望状态。
那么,究竟是外因为先,还是内因为先呢?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很多,似乎没有什么定论。但针对于不爱学的孩子来说,由教育者对孩子施加影响,从而导致内因的形成并发生作用,应当是可能的。
由外因所导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呈不稳定的状态,孩子在形成内在求知欲之前,随着知识的增加, 社会 接触面的扩大,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将由强变弱,如果在此过程中过分强调外在求知欲的作用,反而加速孩子厌学,外在和内在的两者相互作用,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是通过外在求知欲的诱发, 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稳定的内在求知欲。
所谓内在求知欲,就是孩子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接受新知识,有意识或者潜意识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找到动脑的感觉和自己智慧的存在,从而强化了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心理感受到付出和回报的之间的平衡,感受到知识的作用,领悟到学习的真谛,从而发自内心地想拥有更多知识的欲望。
诱发,就是说要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求知的需求和内在动力,主动去求知。
孩子的内心世界由个性、需要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构成。个性、需要、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是这三者的综合,态度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形成动机,动机在外界时间地点条件都适合的时候就会产生行为。
一个人只要注意到某一个事物,他就会对它进行认识,而且伴随着认识,还会产生一定的 情感 ,基于这种认识与 情感 ,人就会对这一事物形成一种反对或者赞成的倾向,这就是这个人对这一事物的态度。
所以,态度就是一种心理倾向,既包含着理性的认识,也包含着 情感 的体验,态度是产生动机的一种准备状态和愿望。态度包含着认识、 情感 和自主选择三个内容,其中核心是自主选择,这是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成分,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个人的认识与 情感 是由客观条件、主观的个性和需要以及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而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而是自己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与控制权,让自己被客观条件牵着走,也让自己的恶习、本能牵着走,好像一艘船,不但随波逐流,而且发动着机器,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
人的心理活动是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所以周围世界的结构特点也必然反映到我们的心理活动上来。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结构和因果关系的物理世界中,一切物质都在持续地运动着。因而人也具有一种相应的心理特征:总喜欢追求规律性,总喜欢追求对称、均衡、持续、普遍、完满等。
如果在某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对称、完满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坏,该有而没有,这就出现了空穴,这种空穴会让人产生上面所说的完满心理,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希望去填补上这个空穴,我们可以把这种欲望比喻成空穴产生了吸引力。知识结构与能力机构上也会产生这种空穴。因此,启发就是形成空穴,所谓空穴就是“该有而没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东西特殊地组织在一起衬托出来的局部的“没有”。怎样形成空穴呢?一是让人感到“该有”,二是让人看清“没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
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前面说过, 求知欲是人内在的动机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内心深处向外延伸的线路,内在线路阻塞,就不可能与外在的影响对接,那样你怎样打骂,怎样苦口婆心,怎样恨铁不成钢,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作耳边风。
孩子不爱学,通常不是我们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人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输出的线路和接口,比如梦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发奋,发愤等就是需要我们经常疏通和维护的重要接口。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 探索 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造适宜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重要。
下面简单介绍几点具体的方法。
第一,适宜的环境刺激 。 人类周围的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甚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孩子 探索 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的过程。对于幼儿,可以让他们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带动力的小 汽车 、飞机及小铃裆、玩具乐器等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他们的眼界。家长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去思考、去 探索 ,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等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
第二、用故事 。 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的,它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孩子们一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不但能丰富儿童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使他们从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价值,而且还能起到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从而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
第三、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 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到新奇,什么都想知道,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积极鼓励自好奇心引起的各种 探索 活动。要经常注意儿童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培养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四、不挫伤儿童好问的积极性 。 儿童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 探索 精神。如,常会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鱼儿怎么呆在水里”一类的问题,而且喜欢究报问底。而有的家长却往往以“没时间和你说这些”、“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等敷衍的话回应孩子,这恰恰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应认识到,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实现 社会 化的起点,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励,将会挫伤其积极性。为使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和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切实改正,积极学习。
第五、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如,通过小实验和日常观察等活动,让儿童自己去获取知识;还可让儿童自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 游戏 等。
以上的这些只是一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最终让孩子心中有这样一种信仰,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个人价值。当人生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到,只要拥有了知识,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孩子如果有了这种信仰,那么我们的所有努力就算有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