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一方面,他能稳坐十八路诸侯盟主,能把横霸一时的公孙瓒逼到易京,说出「 ”昔谓天下事可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这样的话,能「 ”身在幽州,遥领魏郡”,冷静地处理黑山军在邺城的叛变,最后,还能霸占整个河北。但另一方面,他在处理集团内部颍川派系和河北派系的矛盾时,表现出惊人的短视和幼稚,他在与曹操决战前夕,会因为孩儿生病贻误千载难逢的战机,他在田丰苦口良药的劝谏下大生嫉妒之心,将田丰关进大牢,而后杀之。这样的驭人之术,却能在不比曹操轻松的外部环境下(公孙瓒和黑山军)扫平河北,有些让人无法理解。或许还是郭嘉的评价一语中的,他说袁绍:「 ”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从袁绍对待人才的态度看,郭嘉所言不虚。而原本效命袁绍的三大名将,也都因为袁绍用人无术,离他而去。 第一位离开袁绍的,就是赵云。赵云的个人能力,其实被罗贯中扭曲了。罗贯中将他从正史中一位以谋略和稳重见长的雄壮爪牙,变成小说里杀人如麻的年少将军。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那么恐怖的个人武力。有记载的个人表现,只是在博望生擒夏侯兰,在汉中救下黄忠。《赵云传》载:「 ”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这种临阵活捉敌将的表现,在当时虽然比较罕见,但史料没有详细记载赵云是如何活捉夏侯兰的。有可能是在交战时活捉,有可能是一种比较概略的表述,将夏侯兰被赵云军队活捉,归功在赵云个人身上。所以即便这样的表现,也不是非常有代表性。 论武勇,赵云应该和魏国的于禁和李典一个级别。除了武勇,赵云具备大多数名将具备的素质,尤其具备紧急情况下临阵不乱,将复杂事情处理得合情合理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这方面,他在五虎将里首屈一指。刘备入西川前曾亲口说:「 ”赵云严重,必能整齐”,并让他「 ”任掌内事”。之后赵云截江夺阿斗一事,将一件十分敏感的紧急事件处理得恰到好处。孙夫人是刘备夫人,孙权妹妹,孙刘联盟当时又因江陵的归属问题外亲内疏。如果赵云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很可能给孙权留下把柄。但赵云最后既没有得罪孙夫人和孙权,又留下了后主。刘禅评价赵云「 ”柔贤慈惠,执事有班”,也是在突出他的持重。 但勇武、持重又忠义的赵云,最终也没有留在袁绍身边。《三国志》注引《云别传》载:「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就袁绍,徙于邺。先主就绍,云见于邺。”与通常认为的不同,赵云离开袁绍,追随刘备,并不是必然的。赵云和刘备相投,虽然发生在公孙瓒营中,但赵云回家守兄丧后,与刘备很久没有相见,而且赵云离去时说的:「 ”终不背德也”,与当时在公孙瓒麾下所言「 ”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如出一辙,说明他当时并没有决心要追随刘备。相反,袁绍用人方面的无能,是赵云离开他的重要原因。 除了郭嘉对袁绍用人的评价外,曹操的评价也很精辟,曹操说袁绍「 ”徒知学周公用人之表,不知学其里也。”意思是说袁绍始终表现出广收人心的胸怀,但他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胸怀。前文说他对田丰的处置,就是一例。官渡战败后,《三国志》载「 ”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说的就是袁绍心胸狭隘,无颜面对田丰之前的正确判断。这种用人水平,只能吸引到审配和许攸这样的贪财好利之人,如赵云般强大而无私的将领,自然不会追随袁绍。 另一位离开袁绍的,就是张郃。张郃也被罗贯中扭曲了,罗贯中将他从正史上一位「 ”善于巧变,以谋略见长”的大帅才,写成一位无头无脑的莽夫。陈寿评价张郃「 ”以巧变为称”,《三国志》载张郃「 ”识变数,善处营阵,自诸葛亮皆惮之”,两处评价都没提到张郃的武勇,说明历史上的张郃偏向于外柔内刚的儒将。从张郃一生的经历看,他的表现也如评价一样。能突出反映张郃智虑过人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出祁山时,张郃在见识上胜过曹睿的一次对话。《张郃传》载:「 ”诸葛亮复出,帝(曹睿)因问张郃曰:‘迟将军到,诸葛亮无已得陈仓乎!’张郃知诸葛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诸葛亮已走矣;屈指诸葛亮粮不至十日。’果如其言”。从张郃这次表现可以看出,他的智虑过人绝非什么天赋,而是源于他知己知彼,对敌军的情况了如指掌。 然而,由于袁绍用人无方,这位当时在袁绍麾下潜力很大的将军,也抛弃袁绍而去。张郃是一位忠义的将军,这从他日后为曹魏效命三十年中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因此,官渡之败时,张郃离开袁绍,绝非因为他贪生怕死和卖主求荣。相反,作为河北集团的成员之一,张郃在袁绍阵营中颍川势力的围攻下始终战战兢兢,无法自保。这才是他离开袁绍的根本原因。曹操偷袭乌巢时,袁绍在进军方略上曾询问过张郃与郭图,从二位针锋相对的回答看,郭图和张郃绝非就事论事,而是在进行立场之争。这种罔顾事实的立场之争,显然不可能只此一次,作为颍川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郭图,一直在联合颍川人士打压张郃。田丰,这位河北集团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的下场,张郃不是没有看到,田丰能有如此结局,张郃如果不离开袁绍,必然也不能久活。而在归顺曹操后,张郃一飞冲天,从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将领,摇身一变,成为方员大将。 虽然赵云归顺了刘备,张郃归顺了曹操,但袁绍麾下的麴义,却是更加厉害的角色。由于罗贯中在演义中对他描写很少,所以麴义名气不大。总体来说,麴义是吕布和公孙瓒这样的诸侯级别的人物。麴义具有吕布和公孙瓒的勇猛、胆量和野心,也有吕布和公孙瓒的反复无常。界桥之战中,《英雄记》载:「 ”袁绍令麴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麴义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麴义久在羌胡中的经历,和当时的猛士如吕布、张辽、张杨等人很像。这些人的武力在那个年代都是首屈一指的。麴义不仅勇猛,还有野心,他因为给袁绍立功很多,而渐渐狂妄自大起来。《三国志》载「 ”麴义后恃功而骄恣”,麴义这种骄傲,与吕布和公孙瓒也很像。吕布在董卓手下时,就因「 ”掌天下重兵而骄横”,公孙瓒在刘虞手下,更是因为骄横而除掉了刘虞。当时边境地带的猛士,在道德感上都比较淡漠。 与赵云和张郃相比,麴义在勇猛和野心上都更胜一筹。赵云和张郃自始至终都在追随别人,没有任何自立的野心和能力。因此在这两方面,麴义比他们要强。但麴义具有当时西凉人的通病:残暴无度,缺乏中原文明熏陶。这种通病,在洛阳害死了董卓,在下邳害死了吕布,在长安害死了李傕和郭汜,在司隶害死了张杨。这种通病,使他们这些人因勇猛无比能横行一时,但不可能持久。唯有张辽善始善终,因为张辽的祖上「 ”世为郡吏”,是有文化的,而且张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独霸一方的本领,所以在曹操手下始终服服帖帖。 麴义的结局,比赵云和张郃要凄惨得多。史料记载说,袁绍因他傲慢而杀之,恐怕也是托词。袁绍麾下傲慢之人很多,也没见袁绍一个个都把他们除掉。实际上,麴义之死,主要还是因为他参与了张燕在邺城发动的针对袁绍的军事叛变。《后汉书》载「 ”麴义自恃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后汉书》之记载比《三国志》多出一个「 ”不轨”的信息,说明麴义被杀绝非仅仅由于他骄傲,他有确凿的背叛袁绍的行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麴义率领的部队。《英雄记》载:「 ”麴义之兵皆骁锐”,《后汉书》载:「 ”袁绍杀之,并其众”,说明麴义手下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而且这支部队在麴义死前是只听命于麴义的。这进一步说明,麴义和袁绍的关系,并非严格的主上和臣子的关系,而是有些类似于合作性质的关系。麴义拥有自己的部队,就为他「 ”图谋不轨”提供了基础。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袁绍杀麴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麴义有了颠覆袁绍的实际行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