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专题课件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前备课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tatic/uploads/yc/20211129/7a8024ca682b40a41ab26992bfd7a3d1.jpg"width="484"height="300"/>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判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判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学生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学生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学生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根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
(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
(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②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③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学生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2】#
本节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国的自然灾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学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化害为利、趋利避害”的原则认识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教材介绍的比较概略,只是从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然而这三种灾害在我国无论是危害地区还是危害程度都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同时也把这节课做为自然灾害的专题来复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知识储备、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节专题学习的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连发性的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命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同时还要防御它,保护自己,珍惜生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种自然灾害的含义、特征及在我国的分布地区。
2、分析、比较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提高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据三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形成。
2、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3、通过课堂训练环节,达到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积累户外出行的经验,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尤其是人类活动对三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指导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会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的认识和防御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师与学生交流:这种灾害听说过吗?在哪里怎么听说的?你经历过吗?但愿没有经历。
观看视频和师生互动观看视频、设计情景,把学生的思路带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去,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1、滑坡、崩塌:山体岩石在重力、地震和流水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滑落、堆积。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随山洪流动。
1、提出问题:根据上述灾害的含义和对图片的阅读,你能看出这些灾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问题:根据地形分布的特点,分析我国哪些地形区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
3、阅读地图,指出我国上述灾害的多发地区。
4、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地区具备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滑坡、泥石流吗?是否还有其诱因?
5、讨论:从气候区、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区的气候特点。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讨论:有时三种自然灾害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这是为什么?
(①三种自然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相同—地貌、气候。②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资料:不科学地开挖山坡,劈山造田,毁林开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则是诱发滑坡的人为因素。据世界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类不科学的工程施工等所引发的。
近十几年来,三种自然灾害在长江上游地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否和人类活动有关?你认为和哪些人类活动有关?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给滑坡崩塌泥石流下个定义。
根据画面情景说明三种自然灾害的特性。
[来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学生交流发言,阐述理由。
阅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准确说出分布地区。
学生可联系刚才观察过的图片或视频,结合灾害的爆发,逐步得出气候因素的影响。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读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其分布;认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3、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找出并填注主要地形区,了解其主要特征。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里,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与民族,对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及中国的人口分布、人口问题、民族情况等都有了了解,那么中国的地形地貌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地形。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
【自学提纲】
(第一课时)
一、地势西高东低
1、交流展示
学习提示:读P20页图2—1,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2、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结合P20图2—1与P21图2—2及P23图2—9,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一线。
(2)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沿着山、山、山、山一线。
(3)第一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高原与盆地。
(4)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高原:、、与三大
盆地:、、等。
(5)第三阶梯的主要地形区有三大平原:、、与三大
丘陵:、、等。
(4)第四阶梯是大陆架,主要包括渤海与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及南海的一部分。
3、拓展练习
学习提示:阅读下列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朕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问: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二、山脉纵横交错
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读P20—P21课文与图2—2,归结并交流下面问题:
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有:北列有—;
中列有—;
南列有等。
南北走向有:、、。
东北—西南走向有:=1GB3①———;
②—;
=3GB3③等。
西北—东南走向有:、、。
弧形山系有:。
小组交流
学习提示: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位于中国和(国家)交界处的是世界最高峰,
有世界“第三极”之称。
(2)为什么珠峰周围分布着很多冰川?
探究展示
学习提示:读P22阅读材料与图片,探究交流下面问题:
(1)你能迅速在图上找出五岳的位置吗?它们分别位于哪个省?
(2)你能向大家介绍五岳的哪些自然与文化特色?
(第三课时)
三、地形复杂多样
1、小组探究
学习提示:请阅读课本23页图2—9内容,分小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1)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
#高三地理专题课件【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
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
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
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板书:
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总结:人员的死亡,财产的损失,自然资源与地表环境的破坏
师:(转折)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灾害还有?下面来学习一下泥石流灾害,
板书: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