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古代称谓是什么?
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12、古稀:七十岁。
13、中寿:八十岁。
14、耄耋:八九十岁。
15、期颐:一百岁。
在古代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常常有不同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古代中国常见的年龄称谓:
孺子/稚童:一般指幼儿或年幼的男童,通常指的是7岁以下的男孩子。
少年/少男:一般指年幼的男子,通常指的是7岁至15岁左右的男孩子。
少女/小姑娘:一般指年幼的女子,通常指的是7岁至15岁左右的女孩子。
青年/壮年:一般指年轻的男女,通常指的是15岁至30岁左右的人。
中年:一般指年龄在30岁至50岁左右的人。
老年/中老年:一般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
高龄/耄耋:一般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人。
这些年龄称谓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常常用于社会礼仪、尊卑之分、家族关系等方面,不同时代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