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雕塑艺术的本质特征】 雕塑艺术的特征

 我来答
爱读书的吕老师
2023-02-26 · TA获得超过478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万
展开全部
  当前,中国雕塑艺术在蓬勃发展中,成绩有目共睹,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认识雕塑艺术的本质特征,也就是雕塑是什么,什么是雕塑?有人会问,这是雕塑艺术的基本问题,还值得的讨论吗?是的,需要思考,需要讨论。人类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总是兼顾两个方向:向前和向后。人类社会总是在环形思维推动下向前迈进的。线形思维也有时发生作用,但它的片面性终究要暴露出来,使社会处于某种失衡状态,最后迫使人们回过头来矫正它的单一性和过激性。由人类聪明才智发明的雕塑艺术,它与人、与自然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它的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在社会变革激烈的时期,总会受到人们的重新检验,会在人们的讨论和实践中,不断有新的认识和推出新的成果。这些新认识和新成果必然是由两个基本方面组成的,那就是雕塑艺术不同于其它事物(包括其它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探索和发挥这些基本特征的过程中寻找到的新的可能性。
  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遇到了前卫激进思潮的强烈挑战。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是不是因为有了高科技,有了现代信息革命,雕塑就要被消解,被另外新的形式所代替,这是根本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是写实的或具像的雕塑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它是不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前一个挑战始自上世纪80年代。后一个挑战,早已在上世纪初就开始困扰着艺术家们,经过近百年的争论,似乎在上世纪下半期大家有了共识,那就是决定艺术品价值的主要不是它的样式、体裁和制作方法,而是它体现的精神内容和所表现出来的趣味和品格。所以,在上世纪末,西方艺坛中具像或写实的艺术样式,包括这类雕塑品,一度有复苏的迹象。只是近30年以来,‘新’的艺术观念崛起,矛头不仅指向写实、具象的艺术,而且也否定20世纪以来关注形式美观那部分的现代艺术。观念、行为、装置成为最流行的形式。这是全球性的艺术思潮,也自然对我国艺坛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 历来,艺术上的新与旧,维护传统与突破传统的樊篱,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艺术的整体景观就会单调而缺乏深度与生气。只是,不论是强调承继旧传统,还是推进新思潮,总有一个限度,需要维持整体格局的相对平衡。不过掌握这个限度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易事。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可以在选择自己的艺术方向上有所侧重甚至偏颇,而作为管理和指导艺术的部门却不能不关注这类问题,密切协调传统与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即使如此,社会在不同时期带有倾向性的选择,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一种思潮汹涌澎湃袭来时,多保持冷静的思考,不为一时的假象迷惑,尽量认清现象后面的本质。对新思潮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热情地接受,不为旧观念、旧习惯所束缚,从而迈开前进的步伐。而对新潮中一时难以接受的东西,则可以持保留态度,看一看再说。一般说来,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对一个问题有时争得不可开交,但过了若干年后,是非曲直变得显而易见。世界上的事最怕一窝蜂,一阵风刮来大家不分清红皂白地跟着一个方向走,等到弄成了气候,才发觉形势不妙,要扭转方向,为时已晚,只好吞下盲目跟从的苦果。
  我国新时期30多年来的雕塑创作之所以不同于前几十年,除了赖以存在的现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外在世界艺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应该说,就整体而言,我国雕塑家们对西方现代思潮还是有所分析,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的,也就是说是经受了冲击和考验的。目前在我国艺坛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们有四、五代人。由于他们的经历、教育背景以至生存环境各不相同,他们的审美观、雕塑意识、创作理念也相互有差异。当然,他们有繁荣中国雕塑的共同愿望,还有脱不开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情结。这些共同的东西把他们连结在一起,组成当代中国雕塑的团队。在外国人看来,这几代人的雕塑创作都刻上了中国的印迹,尽管在这团队中间有着不少观念的分歧,存在着不少艺术派别。我想,正是这一情况,形成我国当代雕塑界可观可叹可赞的局面。试想,倘若我国当代雕塑只有一种风格、一个流派,岂不单调无味。雕塑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层次愈厚愈好,风格愈多样愈好。雕塑也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其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不仅为了装饰和点缀环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人们的理想,表达人们高尚的精神诉求。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共同的方面,也有微妙的差异。因此,我们热烈呼唤风格的多样性,呼唤艺术品的个性,以满足人们的欣赏需要。从艺术创造原理和艺术家的本性来说,艺术创作的千人一面是违背规律和违背人性的。个性、差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乃是艺术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是任何外在力量难以否定和抑制的,这一真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这里要特别讨论一下前面谈到的雕塑本质特性这个问题。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有它构成的基本因素。雕塑,不论是刻还是塑,不论是圆雕还是浮雕,它是实体空间中的体积艺术。雕塑的实体空间不同于绘画的虚拟空间,因而,雕塑的立体性也是实在的,不是虚拟的。雕塑艺术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记载时代的变迁,不论采用何种题材和体裁,其艺术语言相对绘画来说是更概括、精炼的,即使是写实叙事性的,也是如此。叙事性和情节性,雕塑并不排斥,但真正能反映时代声音的应该是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形式,如我国古代的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等石窟雕塑,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和近现代雕塑,拉丁美洲古代玛雅雕塑,以及亚洲和非洲各国的雕塑。古代中外雕塑中有许多叙事性的情节雕塑,都是当时社会生活或宗教故事的艺术描写,一点不琐碎、繁杂。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更新,雕塑本体会发生变化,许多非雕塑的因素也会渗入其中,改变雕塑的面貌,也会从雕塑中派生出新的样式来,例如装置与传统样式的雕塑相融合,或为装置——雕塑,等等。但雕塑的本质属性:立体的空间性、高度概括性和手工制作的美感,不能丢失。人们日常生活的场面,可以作为雕塑的题材,但需要经过艺术家的提炼,不能为了追求呈现日常生活场景而把雕塑的内容平庸化,把它的语言碎片化。
  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雕塑艺术在美丑上的表现上应该掌握基本原则,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适当夸张、变形和带有调侃意味的丑化无可厚非,但雕塑毕竟不是漫画。有一种漫画式的雕塑(如19世纪法国艺术家杜米埃所做的一些讽刺性的雕塑)大多是讽刺反面人物的。描写劳动者形象的雕塑,除去为了一些特殊的情节需要外,不宜夸张和渲染他们的生理缺陷,表现他们的盲目与无知。雕塑艺术就其本性来说,更适合表现人的美好理想,表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描写人类的悲剧和痛苦的雕塑,也会含蓄地暗示光明的曙光,予人们以生存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期待。
  风格类型多样说明我国雕塑界的思想开放和活跃,这对艺术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不过,衡量艺术创造的价值标准不只是思想活跃和风格类型的多样,还有艺术创作的精神内容和思想深度。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当代雕塑,我们还感到很不满足,因为真正有思想深度、有精神含量的作品还太少太少。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速度迅猛,数量要求大,而雕塑家忙于“接活”,用在提高自身修养方面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这不能不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质量。看来,雕塑家们要进一步克服重技轻道的倾向,从提高修养着手,研究艺术规律和原理,以便把我国雕塑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霍明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