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有错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好熟悉啊,熟悉到令人惶恐。
琳琳大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毕业后想结婚,但男孩子家里条件不好,所以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琳琳非常坚持,坳不过她的父母无奈之下答应了。结婚后,他们住在琳琳爸爸买的房子里,老公的工作也是爸爸安排的。
听上去,好像爸爸特别伟大,可琳琳却生活得一点不开心。因为爸爸在经济上接济他们的同时,也会不断干涉他们的生活。大到买车,小到家里家具的摆放、教小孩如何上厕所,他爸爸都要管。
如果琳琳和爸爸意见不一致,爸爸就会大吼大叫地说“我这么做全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怎么就不知好歹”,有时候还会用难听的话数落小夫妻。后来,琳琳的老公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就从爸爸的公司辞职了。尽管老公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但爸爸还是会说“他就是成不了大事,遇到点小事就喊辞职”。
琳琳的爸爸表面看是慷慨大方,给予女儿无数的金钱支持,可实际上却在用金钱来折磨女儿,并破坏她的幸福。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她著作的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把琳琳的爸爸这类父母称之为“操控型父母”。
作者在书中把操控型父母分为直接控制和帮手型控制。
直接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面对直接控制,你的感受和需要必须要服从于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对于直接控制型父母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与女婿/儿媳为了争夺子女感情而成为竞争对手,而子女为了兼顾两边的关系,往往夹在中间腹背受敌。
帮手型控制的父母是我们生活最常见的,他们对成年子女不会放手不管,相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子女的操控常常表现为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
某综艺节目中,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帮手型控制的妈妈。
控制型的父母很善于制造内疚,让子女觉得自己是罪人,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可自己不但感恩不了,甚至还想摆脱他们。长此以久,子女的内心饱受折磨,生活也变得茫然、不快乐、不知所措。
苏珊·福沃德写《原生家庭·如何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正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有多少对父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就是我们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当有毒的父母将扭曲的理念灌输给我们时,我们的认知框架、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歪曲。
这种歪曲不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你为人父母时,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如果这些已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陋习你不去改变的话,它造成的结果就都会体现在你孩子身上。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
我们要怎么做来让自己从与父母的负面相处模式中解脱出来呢?
一、进行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指的是,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作者在行医过程中,接触过这样一个病例。桑迪的父母家在装修,所以打电话给她,说想搬来和他们同住,可桑迪的丈夫正好忙一个大项目,客房已经被用作办公室了,所以建议桑迪,要她的父母去宾馆住,或许更方便。
父母听到后火冒三丈,训斥桑迪自私、忘恩负义,桑迪说她甚至愿意让自己的夫妻感情和婚姻陷入混乱,来证明自己并不自私,也没有忘恩负义。
像桑迪这样的成年人很多很多,永远都把对父母过度的责任感排在第一位,坚信自己有义务将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需求之下,总是会下意识地无条件赞同父母的任何决定。
这种下意识往往令我们不假思索、不听劝告,也不考虑其他选择,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的手上,也很难保持自我价值感。
作者在书中提了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界定,也许下次你也可以试着拒绝父母。
1、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非辩护性回应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也不必因为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被逼到绝境。当你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不要生气、道歉、解释或者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这样就等于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只有当你没有任何要求时,才不会遭到拒绝和训斥。
如:我明白了
你当然可以坚持你的意见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2、表明自身立场
表明立场可以帮你少做反应,并激励你在自我界定的的道路上一路向前。还可以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让你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但表明立场之前,你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如:我不喜欢你们一直否定我,说我不孝顺
我愿意让那么在指定的、有限的时间段住一阵
我不愿意你们一直插手我的生活
3、不要说“我不能”
把“我不能”换成“我还没有”,“我还没有”暗含着选择,而“不能”隐含的意思反应了一个定局,没有选择的余地。
选择是自我界定的关键,经过选择而做出的任何决定都能让我们远离消极的反应。权衡各种选择后还是无法说服父母,而向父母投降,和因为绝望而自动放弃抵抗,这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做出选择意味着向自我控制迈出了一步。
如:把“我不能违抗我父母”换成“我还没有违抗过我父母”
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是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你完成自我界定的时候,当你明确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不愿意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与父母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
二、正确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性格脾气好的人,大都家庭和睦、父母相爱,一家人很少会有情绪失控、大吵大闹的时候。而那些经常和伴侣、孩子发火的人,往往都有一个不那么幸福的童年,和不那么和睦的父母。
容易愤怒、发无名火的人,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样对夫妻、亲子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可就是控制不住。
愤怒是一种令人烦恼,也令人恐惧的情绪,你可能害怕自己的怒火会伤及其他人,害怕自己会失控,也害怕自己会一直愤怒下去。这些恐惧存在于你的心里,但是你也要知道一个事实:
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愤怒,那些事情同样极有可能发生。
中毒的子女成年后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他们可能把怒火会压抑在心里;可能会自残;可能会把愤怒变成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也有可能会不时地爆发,把自己 变成一个紧张、挫败、好斗的人。
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帮助我们摆脱父母的控制,我们可以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将愤怒转化为助力,然后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极限。
下面,来看看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一些有效管理愤怒的方式。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和喜悦、恐惧一样,无关对错,只是一种感受。愤怒也是一个信号,告诉你,你应该有的需求,也意味着你需要做出改变。
2、表达出你的愤怒。用不对他人暴力伤害或言语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或者和信任的人聊聊天,总之,一定要发泄出怒火,否则将无法应对愤怒。
3、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帮助你释放出内心的紧张情绪,因为体育运动会增加内啡肽,能促进愉悦情绪的产生。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你没有因为生气而变得卑劣,由于愤怒而对父母、子女、伴侣有愧疚感很常见,你并不坏。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在亲子关系中 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也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身,不再去为改变父母而徒劳斗争。
学会有效控制愤怒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十分必要,也可以让自己在最终和父母面对面对抗中更容易取得胜利。
三、与父母对峙
与父母对峙的意思是说,与父母谈一谈自己记忆中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幸的童年,告诉他们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以及你与他们目前的关系的。
但是我们与父母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惩罚他们,而是让自己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和你们以后的关系定位,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很有可能会把它转移到伴侣和子女身上。
与父母对峙有两种方式:写信和面谈。
写信可以把想说的话加以组织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也给了收信人一个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机会。
面对面的谈话,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心理建设,需要提前预测父母的反应,先想象一下有可能出现的最糟糕场景。有的父母可能会矢口否认、雷霆震怒,也有的可能会是很平静的对峙。
写信和面谈具体操作起来是一样的,都是以“我想对你说些以前没说过的事”为开场白,并且要涵盖以下几个要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要求
这个框架基本上涵盖了你需要表达的所有要点,可以让你不会在对峙中语无伦次,或者说出词不达意的话,导致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在对峙后父母表现出愤怒,你可能会按捺不住想要反击,但尽量避免在言语上激怒父母,如“你本来就是这样”、“我永远不相信你说的任何事”。要坚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否则会将刚刚获得的力量再次交还到父母手中。
对峙或许不会让父母如你所愿地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向你道歉或者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但对峙可以让自己放下心结,更好地往前看,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并不是父母不爱你,只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伤感,但你也只能接受。因为只有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损失后,你才可以给自己的生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通过《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的练习,你也许可以将衡量标准从父母的意见转变为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通过重新塑造自己,从内疚、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你已经有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但可以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阻止这些旧有的家庭模式一代代循环下去,这就是修补自己性格缺陷最大的意义。
这句话好熟悉啊,熟悉到令人惶恐。
琳琳大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毕业后想结婚,但男孩子家里条件不好,所以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但琳琳非常坚持,坳不过她的父母无奈之下答应了。结婚后,他们住在琳琳爸爸买的房子里,老公的工作也是爸爸安排的。
听上去,好像爸爸特别伟大,可琳琳却生活得一点不开心。因为爸爸在经济上接济他们的同时,也会不断干涉他们的生活。大到买车,小到家里家具的摆放、教小孩如何上厕所,他爸爸都要管。
如果琳琳和爸爸意见不一致,爸爸就会大吼大叫地说“我这么做全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怎么就不知好歹”,有时候还会用难听的话数落小夫妻。后来,琳琳的老公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就从爸爸的公司辞职了。尽管老公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但爸爸还是会说“他就是成不了大事,遇到点小事就喊辞职”。
琳琳的爸爸表面看是慷慨大方,给予女儿无数的金钱支持,可实际上却在用金钱来折磨女儿,并破坏她的幸福。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她著作的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把琳琳的爸爸这类父母称之为“操控型父母”。
作者在书中把操控型父母分为直接控制和帮手型控制。
直接控制经常包含威胁、恐吓和羞辱,面对直接控制,你的感受和需要必须要服从于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对于直接控制型父母来说,最常见的就是父母与女婿/儿媳为了争夺子女感情而成为竞争对手,而子女为了兼顾两边的关系,往往夹在中间腹背受敌。
帮手型控制的父母是我们生活最常见的,他们对成年子女不会放手不管,相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对子女的操控常常表现为诚意十足,但根本不必要的帮助。
某综艺节目中,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帮手型控制的妈妈。
控制型的父母很善于制造内疚,让子女觉得自己是罪人,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可自己不但感恩不了,甚至还想摆脱他们。长此以久,子女的内心饱受折磨,生活也变得茫然、不快乐、不知所措。
苏珊·福沃德写《原生家庭·如何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正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有多少对父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就是我们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当有毒的父母将扭曲的理念灌输给我们时,我们的认知框架、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歪曲。
这种歪曲不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你为人父母时,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如果这些已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陋习你不去改变的话,它造成的结果就都会体现在你孩子身上。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
我们要怎么做来让自己从与父母的负面相处模式中解脱出来呢?
一、进行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指的是,撇开父母的灌输和影响,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作者在行医过程中,接触过这样一个病例。桑迪的父母家在装修,所以打电话给她,说想搬来和他们同住,可桑迪的丈夫正好忙一个大项目,客房已经被用作办公室了,所以建议桑迪,要她的父母去宾馆住,或许更方便。
父母听到后火冒三丈,训斥桑迪自私、忘恩负义,桑迪说她甚至愿意让自己的夫妻感情和婚姻陷入混乱,来证明自己并不自私,也没有忘恩负义。
像桑迪这样的成年人很多很多,永远都把对父母过度的责任感排在第一位,坚信自己有义务将自己的需求置于父母需求之下,总是会下意识地无条件赞同父母的任何决定。
这种下意识往往令我们不假思索、不听劝告,也不考虑其他选择,这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的手上,也很难保持自我价值感。
作者在书中提了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我界定,也许下次你也可以试着拒绝父母。
1、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非辩护性回应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也不必因为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被逼到绝境。当你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不要生气、道歉、解释或者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这样就等于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只有当你没有任何要求时,才不会遭到拒绝和训斥。
如:我明白了
你当然可以坚持你的意见
很抱歉,让你伤心了
2、表明自身立场
表明立场可以帮你少做反应,并激励你在自我界定的的道路上一路向前。还可以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让你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但表明立场之前,你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什么。
如:我不喜欢你们一直否定我,说我不孝顺
我愿意让那么在指定的、有限的时间段住一阵
我不愿意你们一直插手我的生活
3、不要说“我不能”
把“我不能”换成“我还没有”,“我还没有”暗含着选择,而“不能”隐含的意思反应了一个定局,没有选择的余地。
选择是自我界定的关键,经过选择而做出的任何决定都能让我们远离消极的反应。权衡各种选择后还是无法说服父母,而向父母投降,和因为绝望而自动放弃抵抗,这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做出选择意味着向自我控制迈出了一步。
如:把“我不能违抗我父母”换成“我还没有违抗过我父母”
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是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你完成自我界定的时候,当你明确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不愿意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与父母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
二、正确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性格脾气好的人,大都家庭和睦、父母相爱,一家人很少会有情绪失控、大吵大闹的时候。而那些经常和伴侣、孩子发火的人,往往都有一个不那么幸福的童年,和不那么和睦的父母。
容易愤怒、发无名火的人,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样对夫妻、亲子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可就是控制不住。
愤怒是一种令人烦恼,也令人恐惧的情绪,你可能害怕自己的怒火会伤及其他人,害怕自己会失控,也害怕自己会一直愤怒下去。这些恐惧存在于你的心里,但是你也要知道一个事实:
我们愤怒,我们害怕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愤怒,那些事情同样极有可能发生。
中毒的子女成年后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他们可能把怒火会压抑在心里;可能会自残;可能会把愤怒变成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也有可能会不时地爆发,把自己 变成一个紧张、挫败、好斗的人。
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帮助我们摆脱父母的控制,我们可以用一些有效的方式将愤怒转化为助力,然后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极限。
下面,来看看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一些有效管理愤怒的方式。
1、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和喜悦、恐惧一样,无关对错,只是一种感受。愤怒也是一个信号,告诉你,你应该有的需求,也意味着你需要做出改变。
2、表达出你的愤怒。用不对他人暴力伤害或言语攻击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或者和信任的人聊聊天,总之,一定要发泄出怒火,否则将无法应对愤怒。
3、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帮助你释放出内心的紧张情绪,因为体育运动会增加内啡肽,能促进愉悦情绪的产生。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你没有因为生气而变得卑劣,由于愤怒而对父母、子女、伴侣有愧疚感很常见,你并不坏。
5、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你的愤怒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在亲子关系中 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意接受什么,帮助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也可以帮助你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身,不再去为改变父母而徒劳斗争。
学会有效控制愤怒对于我们的健康而言十分必要,也可以让自己在最终和父母面对面对抗中更容易取得胜利。
三、与父母对峙
与父母对峙的意思是说,与父母谈一谈自己记忆中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幸的童年,告诉他们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以及你与他们目前的关系的。
但是我们与父母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惩罚他们,而是让自己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和你们以后的关系定位,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很有可能会把它转移到伴侣和子女身上。
与父母对峙有两种方式:写信和面谈。
写信可以把想说的话加以组织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也给了收信人一个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机会。
面对面的谈话,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心理建设,需要提前预测父母的反应,先想象一下有可能出现的最糟糕场景。有的父母可能会矢口否认、雷霆震怒,也有的可能会是很平静的对峙。
写信和面谈具体操作起来是一样的,都是以“我想对你说些以前没说过的事”为开场白,并且要涵盖以下几个要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要求
这个框架基本上涵盖了你需要表达的所有要点,可以让你不会在对峙中语无伦次,或者说出词不达意的话,导致最终一无所获。
如果在对峙后父母表现出愤怒,你可能会按捺不住想要反击,但尽量避免在言语上激怒父母,如“你本来就是这样”、“我永远不相信你说的任何事”。要坚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否则会将刚刚获得的力量再次交还到父母手中。
对峙或许不会让父母如你所愿地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向你道歉或者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但对峙可以让自己放下心结,更好地往前看,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并不是父母不爱你,只是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么爱你,尽管这个事实很伤感,但你也只能接受。因为只有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损失后,你才可以给自己的生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通过《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的练习,你也许可以将衡量标准从父母的意见转变为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通过重新塑造自己,从内疚、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
你已经有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原生家庭,但可以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阻止这些旧有的家庭模式一代代循环下去,这就是修补自己性格缺陷最大的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