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彼得大帝时代
俄国彼得大帝时代
如果说克伦威尔和路易十四都促使其所处时代的欧洲军事发展达到一个高峰,并且代表了这一时代的典范,那么,从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所缔造的军事成就及其在欧洲军事史中的影响与地位来看,彼得不仅推动俄国军事达到了令世界瞩目的高峰,也使欧洲军事从整体上迈入近代文明,延续发展。在俄国军事崛起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其他国家的军事人物,并带动东北欧的军事发展。
在轰轰烈烈的近代中期军事史当中,东北欧虽然也曾崛起一个强大的瑞典帝国,一度控制了波罗的海及沿岸地区。然而,当西欧列强发觉其扩张势态并准备对付它时,它则立即声称自己仅是局部势力,无意参与整个欧洲的军事事务。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接地带的东欧,虽于近代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但也一直未能纳入西方文明主旋律。所以,在军事影响方面,一直较为平淡。
直到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崛起时,其军事战略和军事现实,都是全欧性的,乃至世界性的,又值西欧列强鏖战数十年,休养生息,这使以彼得为代表的虎虎生气的东北欧军事,在路易十四时代过后的暗淡时期,渣御谨突然耀眼夺目。
1.西欧高徒的改革
(1)战略转变
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是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1682年10岁时,与异母兄弟伊凡并立为沙皇,由其姐索菲亚公主摄政。后来伊凡夭折,索菲亚被黜,1696年彼得亲政,独揽大权,直至1725年去世,他缔造了一个强盛的俄国。
在彼得继位之时,经过伊凡雷帝以来的100多年的扩张,俄国版图已成为地跨欧亚的面积最大的欧洲国家。但是如此庞大的帝国竟无通向欧洲发达地区的通路:西面由波兰阻挡;西北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为瑞典封锁;西南方的黑海出口又被奥斯曼土耳其所据。这期间俄国统一市场形成,经济有所发展;然而与正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西欧发达地区相比,俄国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生产状态,还十分贫穷、落后、野蛮。其军事生产所需的大量的铁,要从西欧进口,其它军需工业制品及工匠也要以高价进口。
彼得登基时,虽年少,但却雄才大略。他深受外国老师和朋友的影响,从小就狂热地崇拜西方文化,要改变俄国的现状。1697~1698年,他向欧洲先进国家派出了庞大的使团与欧洲核心国家进行政治、军事及文化的交流。
他本人也化名,乔扮水手随团游历欧洲,曾在普鲁士目睹了军事训练并学习造炮技术;在荷兰学习了造船技术;在威尼斯学习了航海技如基术。他还从欧洲聘得专家学者千人之众,赴俄国服务,按着西方模式改造、重建俄国军队。
彼得首先加强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重视发展工业。在其统治期间改变了生铁进口的局面,并形成了军火工业的规模。莫斯科、彼得堡、沃罗日涅、奥洛涅茨、谢斯特罗涅茨克、卡希拉和图拉等地成为军火工业中心。此外,彼得还以法国权臣柯尔柏为样板,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发展外贸,既为促进国内生产,又为赚取外汇,以购买西欧的军事技术和设备。
彼得在军事行政方面也进行果断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军事封建专制制度。他撇开传统的权力重心"领主杜马"(代表大领主利益与沙皇分权的政治组织与机构),按瑞典模式,设立了由他自己挑选的人组成了"枢密院",以此作为最高国务机构,下设分管各项工作的"院",各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2人,其中1人为外国专家。在地方改革中,将全国划分为8个州(后改为50个省),州(省)长直属沙皇。同时还建立了"团防区"制度,加强了军队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借鉴了克伦威尔时期英国的经验。
他还将教会置于沙皇的控制之下,使俄国形成唯一的中心——沙皇。他毫不留情地镇压来自保守的贵族势力及民间的反抗,他甚至不惜处死自己的皇太子,以威慑反抗。同时他又大力加强中小贵族的地位。1714年他规定中小贵族的领地继承权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规定那些没有土地的贵族子弟,必须到陆海军或政府机构中终身任职。这既保证了沙皇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巩固,又为他的行政、军事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拆碰。此外,彼得对于一切拥护改革和对改革有功之人,不论出身,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于是造就了一批新贵族,这样又扩大了沙皇的统治基础。
彼得的全面改革,其目的是为改变俄国贫穷落后面貌,增强军事实力,最终达到对外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目的。彼得转变了历代沙皇的"地域性蚕食"政策,而实行"面向世界"的侵略政策。于是从蚕食周边土地转为与传统的海上大国争夺海洋;从争夺东欧区域性霸权变为以欧洲为重点的争夺世界霸权。对此,彼得有自己的一整套长远战略计划。马克思在其《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书中指出:彼得大帝的确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但他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他使莫斯科公国老的蚕食方法丢掉了纯粹地方性质和偶然性杂质,把它提炼成一个抽象的公式,把它的目的加以普遍化,把它的目标从推翻某个既定范围的权力提高到追求无限的权力。他正是靠推行他的这套体系而不是靠仅仅增加几个省份,才使莫斯科公国变成现代俄国的。彼得深知,夺取海上控制权乃世界霸权之基础。马克思曾言:"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彼得需要波罗的海,以便从北翼威胁西欧,冲向大洋;需要黑海及黑海海峡,以便控制巴尔干、进入地中海,从南翼控制西欧;需要里海,以便东侵中亚、南下印度洋和波斯湾;需要黑龙江,以便进入太平洋。这样,俄国"就可以畅快地呼吸自由海洋的气息"了,它可以雄踞欧亚大陆中心,建立世界霸权。
(2)建立正规海陆军
为适应其称霸战略,彼得大帝须建立一支新式而庞大的陆军和海军。
在彼得执政初期,俄国的陆军仍以新制团为骨干,加上少量射击军及残余的贵族骑兵和哥萨克等杂牌部队。这些部队没有统一的兵员补充、教育训练和后勤补给的制度,编制不统一,技术装备与文化极其落后,严重缺乏称职的军官。除新制团外,大多不讲战术,自行其法,并无多少战斗力。早已降为警察部队的射击军,还成了大贵族和教会反对彼得的工具。至于海军,当时的俄国根本就没有。这种现状使彼得决心立即改革陆军,建立海军,正规的海陆军的建立,成为俄国军事史上的转折点,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从此,这支军队就开始把沙皇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各个角落。
彼得建立正规海陆军的工作是配合以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的,使新军队有扎实的国内基础,而不是用金钱从国外"买来"一支大军。这就形成"边打边建"的建军特点。
彼得的正规陆军始建于1699年,基本完成于1709年。在此过程中,彼得首先组成了一个军事核心。在1691年,他以其少年时代在一起玩军事游戏的朋友们为核心,组建了两个"少年兵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克团和谢苗诺夫团。它的军官和士兵都来自贵族,实际上是为未来的正规军培养骨干。
另外,在1698年射击军兵变失败之后,彼得借机将其解散,根除了旧的军事势力的隐患。
新建正规军的兵源,除了改编已解散的射击军和新制团之外,还从1699年开始,恢复了17世纪下叶曾试行过的强制征兵制度,俄罗斯人编入正规军,非俄罗斯人编入非正规军。征兵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其它纳税人。贵族虽不在征兵范围,但他们的子弟天生就是军人了。僧侣免服兵役,有钱人也可以交代役金或雇人替当兵。结果兵役的重负主要落在农民及下层群众头上。到1709年基本完成军事改革时,俄国正规陆军大约有27万余人。
正规陆军分为野战部队和守备部队。前者由国家统一供给,是作战主力;后者是各省的地方部队,其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震慑反抗,训练新兵,也可作为野战部队的后备力量。此外还有少量边防部队。哥萨克及非俄罗斯部队作为非正规军,仍然保留,但陆军的主体是由俄罗斯人组成。这种军队的民族单一化,在当时欧洲,尤其是西欧,是难以做到的。
正规陆军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个兵种组成,以步兵为主。步兵分为火炮兵和掷弹兵两种,这一点是吸取了当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西欧的先进作法。骑兵统一编为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炮兵分为攻城炮兵、要塞炮兵、野战炮兵和团属炮兵4种。工兵被纳入炮兵编制之内,这是因为当时工兵的主要任务是为炮兵作战做辅助工作。陆军的最高编制单位为师,其下有旅、团、营、连等各级。
武器装备也有所改进。步兵装备以法国人发明的燧发枪,配以刺刀。只是刺刀改进为三刃刺刀,增强了杀伤力;还配备了手榴弹,增强了步兵的火力。俄军步兵的燧发枪每分钟可发射两发子弹,射程为300步,约300米。
骑兵装备除马刀等冷兵器之外,还配有火器。火炮的口径在76—147毫米之间,小口径炮射速为每分钟1发,霰弹射程为200米,球形炮弹约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