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10-29
展开全部
辉煌五十年
文山州人民政府州长 黄文武
建州于1958年4月1日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个县,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34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3%,少数民族人口占56.7%。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半个世纪以来,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五十年发展成就
由于文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建州至1992年的三十多年里,文山一直处于保家卫国的战争前沿,在全国各地已开展轰轰烈烈经济建设的1978年,全州各族人民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仍然奋战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口号引领下的硝烟弥漫烽火中。因此,文山的经济发展基本可以分为1958年开始、1978年前、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几个阶段, 2000年之后的“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迅速。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8年全州生产总值仅为1.7亿元,1978年为3.2亿元,1995年增加到31.8亿元。2000年后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经济总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00年生产总值71.4亿元、2003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20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亿元,第二产业72.8亿元,第三产业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比1958年增长26.5倍,年均增长7.0 %。人均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116元提高到2007年的6126元。
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文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地区,建州初期,国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比重为86:4:10,1978年仅为71:11:18。 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以来,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全州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到2007年全州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7:35:38。全州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平稳发展的格局。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22.3亿元,比1958年的0.13亿元增长170倍,年均增长11.1%。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年均增长9.8%。
(二)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历经半世纪的艰辛努力,文山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工业已逐步成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强州”的作用日益凸现。195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仅为0.4亿元,1978年为0.7亿元,2007年增加到154.8亿元,2007年比1958年增长421倍,年均增长13.1%。2007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工业化率达26.6%,比1958年的3.6%提高了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我州已初步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7年整个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8%,分别超过第一产业贡献率(12.4%)、第三产业贡献率(39.8%)的35.4和8个百分点。
目前,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药业、矿冶、烟叶复烤、电力、建材和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经过50年的发展,全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7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82.5亿元,比1958年增长35.6倍,年均增长7.6%。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07年全州粮食产量达到113.6万吨,比195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2%。三七、烤烟、辣椒、畜禽、水果、香料等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质量。
(四)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建州以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后, 着力推进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步跨越,投资规模空前扩大,实现了历史新高。随着文山境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文山普者黑机场的通航、“珠江第一港”富宁港紧锣密鼓的建设,文山“水陆空”立体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1亿元,比1958年增长1709倍,年均增长16.4%。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50年来,我州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物质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逐年增长。2007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比1958年的0.5亿元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0.7%。商贸流通、旅游服务、中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兴旺。
文山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对外贸易。2007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359万美元,比1994年的270万美元增长34倍。目前,按照“三点”(文山-砚山-平远三角经济区、天保口岸和富宁港)、“两线”(出省线和出境线)、“一边”(438公里边境线)的生产力布局调整,我州已经面向东盟,面向泛珠,融入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领域中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并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受洗礼。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越过50年,全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城乡居民实现了多元化就业,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9257元,比1958年的387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元,比1962年的28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0元,比1990年的1556元年均增长12.0%。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居民家庭对现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逐步增多,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通信、汽车、旅游休闲消费稳步上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七)教育科技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0年中,文山大力实施“科教兴州、素质强州”战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全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849所,在校学生62.81万人。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日臻完善,教育综合制度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全州8县基本实现“普九”教育,“两基”教育目标顺利实现。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全州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科技兴州”意识加强,到2007年底止共有37项科技成果获省、州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110件,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州经济社会各领域,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推广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2007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 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2007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并取得成功,基本建成全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救治体系,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007年末全州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 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8.9%,电视人口覆盖率89.5 %。近些年为宣传文山,拍摄了以本乡、本土为特色的《情洒金不换》、《三七情缘》等影视作品。1990年以后,许多民族歌舞在全国获得大奖。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不断提高,2007年参加各种运动会获奖牌数达68枚。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2007年底止有44909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000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贫困人口及家庭得到及时救助。
文山州人民政府州长 黄文武
建州于1958年4月1日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个县,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2007年末全州总人口34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3%,少数民族人口占56.7%。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半个世纪以来,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发展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五十年发展成就
由于文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建州至1992年的三十多年里,文山一直处于保家卫国的战争前沿,在全国各地已开展轰轰烈烈经济建设的1978年,全州各族人民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仍然奋战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口号引领下的硝烟弥漫烽火中。因此,文山的经济发展基本可以分为1958年开始、1978年前、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几个阶段, 2000年之后的“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迅速。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以来,全州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8年全州生产总值仅为1.7亿元,1978年为3.2亿元,1995年增加到31.8亿元。2000年后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经济总量连年迈上新台阶,2000年生产总值71.4亿元、2003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20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亿元,第二产业72.8亿元,第三产业7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比1958年增长26.5倍,年均增长7.0 %。人均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116元提高到2007年的6126元。
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文山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地区,建州初期,国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比重为86:4:10,1978年仅为71:11:18。 1992年战区恢复建设以来,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全州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到2007年全州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7:35:38。全州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平稳发展的格局。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州实现财政总收入22.3亿元,比1958年的0.13亿元增长170倍,年均增长11.1%。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年均增长9.8%。
(二)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历经半世纪的艰辛努力,文山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由弱到强,工业已逐步成为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强州”的作用日益凸现。195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仅为0.4亿元,1978年为0.7亿元,2007年增加到154.8亿元,2007年比1958年增长421倍,年均增长13.1%。2007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55.5亿元,工业化率达26.6%,比1958年的3.6%提高了2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说明我州已初步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7年整个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8%,分别超过第一产业贡献率(12.4%)、第三产业贡献率(39.8%)的35.4和8个百分点。
目前,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药业、矿冶、烟叶复烤、电力、建材和农特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得到发展和壮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经过50年的发展,全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7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82.5亿元,比1958年增长35.6倍,年均增长7.6%。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07年全州粮食产量达到113.6万吨,比195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2%。三七、烤烟、辣椒、畜禽、水果、香料等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质量。
(四)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建州以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后, 着力推进农田水利、交通能源、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步跨越,投资规模空前扩大,实现了历史新高。随着文山境内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文山普者黑机场的通航、“珠江第一港”富宁港紧锣密鼓的建设,文山“水陆空”立体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1亿元,比1958年增长1709倍,年均增长16.4%。
(五)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50年来,我州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物质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逐年增长。2007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亿元,比1958年的0.5亿元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0.7%。商贸流通、旅游服务、中介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兴旺。
文山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对外贸易。2007年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359万美元,比1994年的270万美元增长34倍。目前,按照“三点”(文山-砚山-平远三角经济区、天保口岸和富宁港)、“两线”(出省线和出境线)、“一边”(438公里边境线)的生产力布局调整,我州已经面向东盟,面向泛珠,融入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潮流,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领域中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并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受洗礼。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越过50年,全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城乡居民实现了多元化就业,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9257元,比1958年的387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元,比1962年的28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0元,比1990年的1556元年均增长12.0%。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居民家庭对现代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逐步增多,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住房、通信、汽车、旅游休闲消费稳步上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七)教育科技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50年中,文山大力实施“科教兴州、素质强州”战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全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849所,在校学生62.81万人。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日臻完善,教育综合制度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全州8县基本实现“普九”教育,“两基”教育目标顺利实现。高中教育“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全州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科技兴州”意识加强,到2007年底止共有37项科技成果获省、州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110件,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州经济社会各领域,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推广率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2007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 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2007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并取得成功,基本建成全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救治体系,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007年末全州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 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8.9%,电视人口覆盖率89.5 %。近些年为宣传文山,拍摄了以本乡、本土为特色的《情洒金不换》、《三七情缘》等影视作品。1990年以后,许多民族歌舞在全国获得大奖。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不断提高,2007年参加各种运动会获奖牌数达68枚。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2007年底止有44909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000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贫困人口及家庭得到及时救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