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混元太极”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理合于易是说每个人做事之理必须合于“易”理。前已述之,易就是变易、变化。世间万事万物皆在运动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此,冯师常教导我们要多习古人之训,多读《易经》,体悟其理。师曰:“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此“理”即拳中的“易”理。我随他练功十几年,感觉到他时时“易”不离身。例如对改拳即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冯师练拳六十多年,改拳数次,拳越改越精,理越悟越明,气越行越顺,经络越练越通。恰是这一点,有人不理解。殊不知,这正是对太极大道体悟的层次递进。越悟层次就越高,知“易”与不知“易”的境界就差在理解“变易”之理上。当然低层次境界是体悟不到高层次境界的。我曾闭门研《易》六年,变易之理也略知一二,但感觉冯师对变易之理的悟性,非我辈可及也。在当今,懂太极拳且真“通”易理的“明师”确属凤毛麟角,反之,太极“名师”则俯拾皆是。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善的,拳之改动,是变易之理在练拳中的运用。不改动则反而是违背了“易”理。所以,有些人读“易”而不懂“易”,读的是死“易”,冯师读的是活“易”,高下之见,昭然若揭。
三、“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古典太极拳是何种练法今已无从见到,但也不是无据可考。各代太极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练功心得——“太极拳谱”⑧⑨,我们即可从中窥见一斑。也可作为检验混元太极拳是否真的恢复了太极拳原本练法的标准。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混元太极从一开始就强调“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因此,无论站桩还是打拳,先强调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桩之“无极”,就是意念的空无一物,然后从丹田中生出一点灵犀,运化混元,方为真太极。拳之“无极”,是说在盘拳架中,当灵犀未动时意不在拳,而在空、虚、无中,有拳也是无拳,此谓拳之“无极”。所以,冯师强调:每次打第一遍拳时,都不能有拳的意识,是谓拳之“无极”。这不与王宗岳前辈练法相同么?再如:“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冯师不仅拳架数次改动,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招而异,这正是“混元太极”的奥妙所在。冯师常言: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许多招,每招又可拆许多手,这么多变化几时学的完?关键是“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一观点,恰是宗岳前辈的精要之处。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之理:即练拳要明道、法、术。道为理,法为路,术为技。理正,路对,技熟,就能较快掌握混元太极的精华。当然前提是要有“明”师指点。冯师常说:太极拳练到最后是无拳可言,周身一动一太极。打拳无形,推手无劲,散手无招,见手分离。
再如“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王宗岳前辈不提倡“过”和“不及”,冯师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甚严,练拳步型不许膝过足尖、裆口不许低于膝,站桩不许意念太强,推手不许努劲使力,总之,强调的是一个“顺”字,不顺则理谬。这确实是把握了前辈太极拳家的练功精髓,继承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而不是机械照搬、生吞活剥。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前辈太极拳师头顶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练拳,从而练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论正、野史有无记载,就现实考察亦可引为笑柄——拼一块练拳场地,要多少张八仙桌呢?其次,相比于杂技演员钻圈而言,他们尚且有碰圈之时,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运动,岂不碰头?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头上,又岂不违背太极拳神意内敛的要求?所以,这种传说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学拳者切莫上当。
四、“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混元太极”既是武术又是道功,固尔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灵魂,即技击。诚然,冷兵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武术更多的功用是养生、健身和艺术欣赏。但是,武术的技击功用是不能丢掉的,否则武术就变成了体操,自身就没有生命力了。况且,当今社会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邪恶现象还层出不穷。恶之不去,搏击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冯师每看到一些公安干警或武警战士在同邪恶做斗争时受伤或献身的消息,他总要流露一些遗憾说:“他们如果练点武术,就不会损失那么严重,起码反应速度就会帮助他脱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追随冯师练拳十五年,实感“混元太极”始终未离武术技击之魂。冯师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称于武术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为楷模。因此方能被称为一代宗师。
“混元太极”在技击上极其讲究功夫的层次。其内功作为基础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层次。拳法上讲究三节、四象、五行、六合诸法,并且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四个层次去追求。劲法上追求明劲、暗劲、化劲、虚灵劲四个层次。拳功一体是讲练法,有分练、合练、混练、无法之法四个层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练鸡腿,因鸡腿为立身之本,故拳家无有不重视鸡腿的练习者。身之起落钻翻、步之进退顾盼,无不仰仗于鸡腿。常练鸡腿可避免双重之病。拳谚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而后可接练龙身,使内外相合,经络通畅。龙有蛰伏之能、吞吐之雄、变化之灵,若内功经络通畅则蛰起变化轻灵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变化藏于内而敏捷行于外。再后可练熊膀和虎抱头,使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练熊膀要明三节,不明三节枉劳神。拳经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同时三节又与明、暗、化三种劲法相联,因此练熊膀就可结合练劲、明劲路。虎抱头是更高层次的练法,是练神的。技击讲破法:破招、破势、破气、破神,常练虎形可使神完气足。三节、四象的练习要在拳架中逐渐体现出来,方为正道。笔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练一形,分练之后再合练和混练,如鹰熊合练,熊虎合练,鸡龙合练,龙熊合练等,这样收效最好。但不管内功、拳法、劲法、拳功一体之法如何练,总不能离“混元”二字,也可称之为螺旋缠丝混元。要将各法融于螺旋缠丝混元圈中。可以说,螺旋缠丝混元圈是混元太极拳的精华。混元圈分为为外螺旋和内缠丝两种。以肢体之轴旋转为内缠丝,以体外之轴旋转为外螺旋。外螺旋和内缠丝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内气为主导。所以混元太极拳又特别强调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
在太极拳界冯师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视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修炼不仅是练,更重要的是“养”和“修”,故“炼”不同于“练”。要养精、养气、养血、养神、养骨、养髓,要修道、修德、修性养命。他常说:“练拳不知养,到老功不长”。
为使太极拳不失其技击灵魂,冯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太极之道、依技击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冯师为我拆拳时,总是将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讲清,试手也总是恰到好处。记得有一次(大约是90年)在天坛公园,他教我白鹤亮翅的侧肩靠法,我总是做不好,后来让我试一下拆手,当时我照他面部就是一个栽锤,忽觉得手臂麻了一下,身体就腾空飞出,全身平躺着摔在了地下,起来却没事。当时师兄弟在场观看的有:吕宝春、唐跃新等,当我问他们这一下是怎么出去的,他们说根本没看清,只是见老师动了一下。可见冯师的混元太极的技击功夫是多么深奥。限于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凡练过混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体会:越练越想练,越练越爱练,越练越会练,越练越能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一是它有循序渐进的科学练功方法;二是它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是它保持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四是它使练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炼,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体系中,有许多有趣味的练法和项目,使得练习者百练不倦、百看不厌、百悟不尽、欲罢不能。笔者深有体会:自从练混元太极拳以来,记忆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和技击水平又上一层楼。在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情趣。我们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极”正以它豪迈的姿态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它将继续造福于全人类。
三、“混元太极”恢复了古典太极拳的练法精髓:
古典太极拳是何种练法今已无从见到,但也不是无据可考。各代太极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练功心得——“太极拳谱”⑧⑨,我们即可从中窥见一斑。也可作为检验混元太极拳是否真的恢复了太极拳原本练法的标准。
王宗岳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混元太极从一开始就强调“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因此,无论站桩还是打拳,先强调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桩之“无极”,就是意念的空无一物,然后从丹田中生出一点灵犀,运化混元,方为真太极。拳之“无极”,是说在盘拳架中,当灵犀未动时意不在拳,而在空、虚、无中,有拳也是无拳,此谓拳之“无极”。所以,冯师强调:每次打第一遍拳时,都不能有拳的意识,是谓拳之“无极”。这不与王宗岳前辈练法相同么?再如:“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冯师不仅拳架数次改动,而且拆拳用招也因人、因地、因时、因势、因招而异,这正是“混元太极”的奥妙所在。冯师常言: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拳架的每式可拆许多招,每招又可拆许多手,这么多变化几时学的完?关键是“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一观点,恰是宗岳前辈的精要之处。我认为:这就是太极拳之理:即练拳要明道、法、术。道为理,法为路,术为技。理正,路对,技熟,就能较快掌握混元太极的精华。当然前提是要有“明”师指点。冯师常说:太极拳练到最后是无拳可言,周身一动一太极。打拳无形,推手无劲,散手无招,见手分离。
再如“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王宗岳前辈不提倡“过”和“不及”,冯师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甚严,练拳步型不许膝过足尖、裆口不许低于膝,站桩不许意念太强,推手不许努劲使力,总之,强调的是一个“顺”字,不顺则理谬。这确实是把握了前辈太极拳家的练功精髓,继承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而不是机械照搬、生吞活剥。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前辈太极拳师头顶一碗水在八仙桌下练拳,从而练就一身好功夫。姑且不论正、野史有无记载,就现实考察亦可引为笑柄——拼一块练拳场地,要多少张八仙桌呢?其次,相比于杂技演员钻圈而言,他们尚且有碰圈之时,若在如此多的八仙桌下运动,岂不碰头?若把注意力集中在头上,又岂不违背太极拳神意内敛的要求?所以,这种传说只能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学拳者切莫上当。
四、“混元太极”保持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灵魂 :
“混元太极”既是武术又是道功,固尔保留了中华武术的灵魂,即技击。诚然,冷兵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武术更多的功用是养生、健身和艺术欣赏。但是,武术的技击功用是不能丢掉的,否则武术就变成了体操,自身就没有生命力了。况且,当今社会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邪恶现象还层出不穷。恶之不去,搏击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冯师每看到一些公安干警或武警战士在同邪恶做斗争时受伤或献身的消息,他总要流露一些遗憾说:“他们如果练点武术,就不会损失那么严重,起码反应速度就会帮助他脱险”。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追随冯师练拳十五年,实感“混元太极”始终未离武术技击之魂。冯师也是以德高望重、武技精湛而著称于武术界的。其武功、武德之高,堪为楷模。因此方能被称为一代宗师。
“混元太极”在技击上极其讲究功夫的层次。其内功作为基础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四个层次。拳法上讲究三节、四象、五行、六合诸法,并且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四个层次去追求。劲法上追求明劲、暗劲、化劲、虚灵劲四个层次。拳功一体是讲练法,有分练、合练、混练、无法之法四个层次。如拳法之四象就可以先练鸡腿,因鸡腿为立身之本,故拳家无有不重视鸡腿的练习者。身之起落钻翻、步之进退顾盼,无不仰仗于鸡腿。常练鸡腿可避免双重之病。拳谚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而后可接练龙身,使内外相合,经络通畅。龙有蛰伏之能、吞吐之雄、变化之灵,若内功经络通畅则蛰起变化轻灵如羽,沉雄俯伏凝重如山,变化藏于内而敏捷行于外。再后可练熊膀和虎抱头,使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练熊膀要明三节,不明三节枉劳神。拳经云:“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同时三节又与明、暗、化三种劲法相联,因此练熊膀就可结合练劲、明劲路。虎抱头是更高层次的练法,是练神的。技击讲破法:破招、破势、破气、破神,常练虎形可使神完气足。三节、四象的练习要在拳架中逐渐体现出来,方为正道。笔者一般都是一遍拳练一形,分练之后再合练和混练,如鹰熊合练,熊虎合练,鸡龙合练,龙熊合练等,这样收效最好。但不管内功、拳法、劲法、拳功一体之法如何练,总不能离“混元”二字,也可称之为螺旋缠丝混元。要将各法融于螺旋缠丝混元圈中。可以说,螺旋缠丝混元圈是混元太极拳的精华。混元圈分为为外螺旋和内缠丝两种。以肢体之轴旋转为内缠丝,以体外之轴旋转为外螺旋。外螺旋和内缠丝皆以丹田一粒混元内气为主导。所以混元太极拳又特别强调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
在太极拳界冯师以推手而著名。但他更重视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修炼。修炼不仅是练,更重要的是“养”和“修”,故“炼”不同于“练”。要养精、养气、养血、养神、养骨、养髓,要修道、修德、修性养命。他常说:“练拳不知养,到老功不长”。
为使太极拳不失其技击灵魂,冯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太极之道、依技击之理而因才、因人施教。如冯师为我拆拳时,总是将每招每式的跌、打、摔、拿、化讲清,试手也总是恰到好处。记得有一次(大约是90年)在天坛公园,他教我白鹤亮翅的侧肩靠法,我总是做不好,后来让我试一下拆手,当时我照他面部就是一个栽锤,忽觉得手臂麻了一下,身体就腾空飞出,全身平躺着摔在了地下,起来却没事。当时师兄弟在场观看的有:吕宝春、唐跃新等,当我问他们这一下是怎么出去的,他们说根本没看清,只是见老师动了一下。可见冯师的混元太极的技击功夫是多么深奥。限于篇幅,此不鏖述。
五、“混元太极”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
凡练过混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体会:越练越想练,越练越爱练,越练越会练,越练越能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练功体系。一是它有循序渐进的科学练功方法;二是它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三是它保持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四是它使练功者真正地得到了身心的修炼,而不是自欺欺人;五是在体系中,有许多有趣味的练法和项目,使得练习者百练不倦、百看不厌、百悟不尽、欲罢不能。笔者深有体会:自从练混元太极拳以来,记忆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理论和技击水平又上一层楼。在我的学生中也有不少人治好了病、恢复了健康、增强了体质,增加了生活情趣。我们欣喜地看到,“混元太极”正以它豪迈的姿态迎接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它将继续造福于全人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