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底 是被谁害死的?

 我来答
琳姐334
2014-04-27 · 超过5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3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48.6万
展开全部
袁崇焕的名字,近来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的确,袁公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戏。以刑部的小吏力陈辽东军务,五年后即作了按察使。努尔哈赤一生百战百胜,没想到与袁公的第一战即败,死在宁远城下。自此袁公成为大明第一屏障,督师蓟辽,满人自有袁公起再不敢正视山海关。然皇太极从承德绕路入寇,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千里驱兵救驾,崇祯帝中了反间计,将袁公杀害。注意,不是砍头,是千刀万剐,死后无完尸,而且当时的市民恨得“争啖其肉”。后来袁公的一佘姓义仆收其残存的骨殖安葬,发誓佘姓后代时代为其守墓,这个誓言一直传到了现在仍然被履行着。这就是袁崇焕身前身后事迹,成为千古奇谈,后人每每谈及此事,无不痛骂崇祯而惋惜袁氏之冤。 袁公的确冤,崇祯帝的确该骂,这又重演了千古以来的忠臣不得好死的故事。不过细想起来,这一切冤屈由何引起的呢?我想问题绝对不是昏君杀害忠良那么简单。当时世人皆知袁崇焕是国家支柱,况且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杀此朝廷重臣肯定是慎之又慎,毕竟崇祯皇帝不是精神病啊。在我看来,反间计只是个引子,而杀机已经潜伏很久了。再仔细看看当时的一些大事,其实后祸的产生与袁公自己也不无干系。 我想种下祸根的,首先是擅杀毛文龙一案。毛文龙何许人也?皮岛总兵,其职位比袁公低不了多少,也是明庭边庭重臣。当时袁公带着天子的尚方宝剑巡视皮岛,竟然把毛文龙杀了,杀了之后写了个奏折草草了事。试想,虽然皇帝给了生杀予夺之权,但是对边防大吏的处置,无论如何也得给给皇帝一些面子,所谓“具陈其罪,听候圣裁”吧。然而当时边关无战事,不存在临危取决的情况,毛文龙只是不听话,袁公就杀了他,这在皇帝眼中,不能不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擅杀接近平级的同僚,不论换谁作了皇帝,也不能不起猜忌;即便不起猜忌,那么不满也总是有的。这种猜忌和不满虽然埋在心里,早晚有一天要暴发出来,更何况是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几乎人人都是混蛋。从朱元璋开始,几乎没有一个不心存忌刻。杀开国功臣,害于谦,毁张居正,明朝历代皇帝似乎做事永远荒唐。边关重臣杀了多少,远的不说,就说与袁崇焕相近的熊廷弼,孙承宗,这二位就没有善终的。就这样一个王朝,本来就有恶劣的执政习惯,那么对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没有猜忌,不重祸根,那才叫怪哉! 袁公不见得不知道此事,但是当时他杀毛文龙的时候怎么想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的做法,的确是很不明智的。也许他过于憨直,因为崇祯毕竟是个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皇帝,他太相信当初面圣的时候的君臣之情了。 袁公犯天颜,杀毛文龙只是其中一事。在他督师前后的奏章里,每每有冲撞之辞。同时,他向朝廷索要粮饷等等的事务里,也得罪了太多的同朝官吏,这不能不说也是个祸根。这种做法,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的确有时难免有些霸道。因为毕竟,除了辽东军务之外,对内还有那个李自成张献忠也在闹,而且闹得也不小。 回过头来再看皇太极兵临城下的时候。好一个袁公,千里驱兵回京救驾。这的确是忠于王事,但他的心太憨直,又没有顾忌到一个问题,外臣带兵进京是千古以来最忌讳的事情。于是在崇祯皇帝缓过气来之后,朝臣里马上就有人说,袁崇焕这么快就能回兵,难道他是事先和皇太极商量好了的?皇帝也在想,这几年袁崇焕在辽东,总是献议和之计,莫非他真有通敌之嫌么?我猜想,皇帝在做决定的时候,肯定进行了反复的思考。首先,以前发生的众多事件在脑海里回放,尤其在这个时候,那些比如杀毛文龙的事件简直就成袁氏不忠的佐证。而作为皇帝,谁都明白,下臣造反,皇室决无好下场;而外敌入寇亡国,或许能封个违命候什么的延其宗庙。袁崇焕若反,那他明室决无抵挡之力,而满清入关,还有对抗和谈判的余地。所以,必除袁氏以绝后祸。除袁公之意一旦下了决心,那么后面怎么做就是技巧问题了。崇祯皇帝混蛋就混蛋在这点上,他完全可以把袁崇焕软禁起来,甚至留在北京所谓护驾。这样他可以不必伤了山海关众将的心,还可以借袁氏的智慧以御敌。然而他选择了杀!他的这一道圣旨,逼反了祖大寿,自毁了山海关,闹的后来死在了歪脖树下。 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死的冤。但是这种冤,我以为首先冤在了袁公的自身上。也就是没有处理好与皇帝与同僚人际关系,没有把“功高镇主”这四个字放在心上。其次,袁公运气不佳,赶上了明王室的混蛋遗传。
百度网友80c16c7
2014-04-28 · 超过6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0万
展开全部
粜米蒙冤 明朝遗民谈迁的史学巨著《国榷》记载: 「辛末,召象乾及廷臣於平台问。象乾方畧对曰:『插汉虎墩兔憨与顺义王卜石兔哈喇慎、白黄台吉俱元小王子之後。卜哈俱插汉分部,岁贡。自黄台吉与插汉閧,插汉不贡。隆庆庚午,俺荅受封开市,卜哈部夷屡掠之。去岁卜石兔西走,哈喇慎俱被攎,白台吉仅身免,东投於建奴。其弟跌各兔等不欲也,白台吉媿死,哈部今其人无几。朵颜三十六家此日亦当联络,与哈喇慎可得三万人。诸部惟永邵卜最强,约三十余万人,若合卜石兔之兵可御插汉。』 帝曰:『插汉意不受抚,何?』对曰:『当从容笼络。』帝曰:『如不欵,何?』象乾密奏语不尽闻。帝善之,命往与袁崇焕共计。象乾请发抚赏银五万两。」 此事《崇祯长编》卷之十三元年九月亦有载,不过把「建奴」忌讳作「清」而已。由此可见朵颜是明廷笼络的对象。 而袁崇焕被指资敌的对象,就是上述的朵颜部。故市米资盗并不能成袁崇焕的罪名。而且袁崇焕后来卖米也是崇祯帝许可的:“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 磔刑处死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对反间计,《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其实,我认为袁崇焕先是因为在广宁之战中为赵率教辩解惹祸了满贵,有杀了毛文龙(执天启帝尚方宝剑),又要求在北京保卫战时入城,政治头脑太地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人保佑0104
2014-04-27 · TA获得超过1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 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嘩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10
展开全部
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

一些学者倾向於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於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後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之。毛文龙旧部大都误认为是皇帝要杀毛文龙,於是把怨恨转移到皇帝身上,大举哗变,造成日後一连串悲剧事件的发生,终於致使前线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