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所说的“望、朔”是指农历的哪两天?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1、望月
月球与太阳相冲时,即两者黄经差为180°时称为望。望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2、朔月
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
从天文学上讲,每当月亮怡好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时候,它面对着太阳的那一面被太阳照耀得很亮,但是背对着地球的这一面就处于不见阳光的阴暗位置,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月球了,这时的月相就是“晦”。“晦”就当“昏暗不明”的意思讲,时间是在夏历每月的最末一天。紧跟着“晦”而来的就是复历每月的初一日“朔”,“朔”当“初”和“始”的意思讲,意味着新的月亮将又一次开始露面了。因此当“朔”这一夜过去后,月亮便真的又开始以细而弯的月牙形象现身了。
扩展资料:
“望”这个汉字的创造最与月亮有关系。因为它的写法是上面有个“亡”和一个“月”,下面一个“王”字托着它们。“王”是“望”的读音,而上面的“亡”字,今天当死亡的意思讲,古代是当逃走、走失的意思讲。旁边是个“月”字,意思就是“望”以后月亮开始慢慢迷失在茫茫夜空里,好像走失了。如果“望”字一开始就当今天的“看”的意思讲,依据汉字的造字法,应该有眼目的“目”字做偏旁部首。
当然,用现代科学来解释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也很简单。那就是作为环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又以卫星地位随养地球环绕着太阳旋转的月球,当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球之间而又没有遮持月球的时候,月球的整个半面这时恰好朝着太阳,被太阳照射得很亮,显现出如玉盘一般的柔和的美,于是生活在地球这部分的人们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月亮了。这就是被我们称作满月的“望”日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朔和望
推荐于2017-05-03
公务员考试题:古人所说的晦、朔、弦、望,中的望指什么时候?
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根据农历历法规定,朔所在这一天为每月初一日。但同是初一日,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也可能发生在晚上,而且每个朔望月本身也有长有短。这样,月亮最圆满时刻的“望”最早可发生在十五日的凌晨,最迟可出现在十七日的早上。
众所周知,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但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优点混合而成的,这就难免会有误差,当人们把农历初一定为“朔”时,“望”则要视月球运转情况而定,通常,它会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两天。
导致满月迟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速度不恒定引起的。受几百种因素干扰,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所经历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长与最短周期相差13个小时。如果“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慢,则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
当月亮运行到对地球来说正好跟太阳相反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圆月,
这叫“望”。
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面正好背着地球,我们看不
见月亮,这叫“朔”。
由“望”到“望”,或由“朔”到“朔”,平均起来需要29天12小时44分,
这叫一个朔望月。
朔一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
朔之后平均起来要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才是望,
因此,望月常常不是发生在十五的晚上,而是十六的晚上,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月亮环绕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由此,
朔望月的长度与其平均值可以相差到6个小时,因此,望月也可以延迟到十七晚上才发生。
当然,如果朔发生在初一的清晨,那么望会发生在十五的晚上,
因此,望恰好发生在中秋夜的年份也是有的。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