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成哪些国家

 我来答
有点意思si儿
高粉答主

2018-09-2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997
展开全部

1、前苏联分裂为: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共15个国家。

2、解体的都是好地方
剩下的除东欧部分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不适合生存和未开发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实力大减。

3、 苏联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减少了大约24%;俄罗斯以53%的人口继承了苏联76%的国土。


扩展资料: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

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

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参考资料:苏联解体-百度百科

释怀的人life
高粉答主

2018-10-1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73
展开全部

苏联解体成十五个国家,分别为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创始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对于俄罗斯来说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1997年7月,独立报公布的家庭收支状况显示, 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才勉强超过1989年水平。

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腐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在这11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曾经历过战争。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

参考资料:苏联解体--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热心网友阿楠15
2018-10-09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7万
展开全部

一共解体成了15个国家:

1:俄罗斯;2:乌克兰;3:白俄罗斯;4:格鲁吉亚;5:亚美尼亚;6:爱沙尼亚;7:拉脱维亚;8:立陶宛;9:哈萨克斯坦;10:吉尔吉斯;11:塔吉克;12:土库曼;13:乌兹别克;14:阿塞拜疆;15:摩尔多瓦。

苏联(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缩写:CCCP),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

扩展资料: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世界进入到两极格局,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之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在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人口:

十月革命后,苏联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在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87年1月止,城市数量已达到2176个,城市人口达1.8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6%。

1989年人口普查数字表明,总人口为286,731,000人。

人口较多的共和国为: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中亚各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和吉尔吉斯) 出生率每年高达2.6%,而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0.4一0.7%。

民族:

苏联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民族占51%,乌克兰人占15%,乌兹别克人占6%,白俄罗斯人占4%。

其他为哈萨克人、鞑靼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摩尔多瓦人、塔吉克人、立陶宛人、土库曼人、德意志人、吉尔吉斯人、犹太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等约占24%。还有楚瓦什族、达格斯坦族、巴什基尔族、波兰族、芬兰族、拉普族、蒙古族、库尔德族等。

苏联解体: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现实和法律上正式结束其存在。

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亓秋寒0Ix
2014-02-27 · TA获得超过76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2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316万
展开全部
楼主您好!

前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

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土库曼斯坦
塔吉克斯坦

 
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别为:  
  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外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中亚各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其他: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1922年 3月由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3个共和国组成)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乌兹别克、土库曼 2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1929年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解散,其构成单位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直接加入苏联。
  同年12月,原属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2个自治共和国改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直接加入苏联。
  1940年 8月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同年8月,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成为苏联的成员国。

  1922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三个加盟共和国曾经共同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1936年分解成为三个苏联直辖的加盟共和国。
  
  1940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曾经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1956年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其一个自治共和国,改名为卡累利阿苏维埃自治共和国。   
1920年,为了抵抗外国干涉,苏俄在其贝加尔湖以东的远东地区和建立了一个“缓冲”共和国——远东共和国,1922年,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另外,在苏波战争时,还曾成立过短暂的“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0年,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转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解体时并入格鲁吉亚。   
  苏联解体后,这16个加盟共和国其中15个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除波罗的海三国以外,其他全部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宣布退出独联体。   
  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决议,并于2009年8月18日正式退出。

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jack18110
2008-05-07 · TA获得超过2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7万
展开全部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但它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23年。成为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愿,也有强迫;有升格,也有降格;有内部改组,也有外部侵略。

1922年12月,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及南高加索联邦等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权代表在联盟成立条约上签字,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联邦是当时苏联政府强迫加入的,其简单粗暴的做法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后来还要分开。)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

1929年,由于原属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被升格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31年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苏联新宪法对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共有三条:一、这个共和国一定处在边疆区,应同苏联的邻国有共同的边界;二、以自己的名称作为共和国名称的那个民族,在该共和国的人口应占半数以上;三、这个共和国人口总数应在一百万以上。

根据新宪法的规定,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符合了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上述五国于1936年12月5日新宪法生效之日,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11个。

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作用,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落入有名无实和严重变形的尴尬境地,宪法中规定的加盟共和国“主权”和“自由分离权”被束之高阁。苏联政府把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联邦置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二次大战爆发后,为了防御德国。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

1939年11月苏联入侵芬兰。翌年3月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苏联国境线向北推移150千米,苏联将获取的4.1万平方千米领土并入俄罗斯联邦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又将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然后接收为第12个加盟共和国。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被迫加入苏联。斯大林对当地民族不满者采取了罕见的“集体惩罚”措施,或流放或驱赶到国外,受害者达数十万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此从12个发展到15个。但此后数十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始终存在谋求脱离苏联独立的斗争,使历代苏联领导人不安。它们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率先独立绝非偶然。

1940年6月,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苏联政府以“以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形式出现的我们共和国的目前结构已不符合居民人口的民族构成”为根据,将其降格并入俄罗斯联邦。但造成当地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政府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的毫无限制地鼓励向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移入俄罗斯民族的政策。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被降格和并入俄罗斯联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不尊重当地民族意愿和违背民族自决权原则的表现。它实际上是在当地居民对此事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这一行动不仅损害了卡累利亚民族的自主权,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其他民族担心会在某个时候遭到和卡累利亚族同样的命运,从而增强了它们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倾向。至此,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数量固定为15个。
第一节 教育事业状况与政策

一、十月革命前教育简况

十月革命前,中亚地区教育非常落后,没有一所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当时该地区教育有以下特点:1、居民受教育程度极低,文盲充斥。1897年,在9-49岁居民中,吉尔吉斯人识字者仅占0.6%、土库曼人占0.7%、塔吉克人占0.5%、乌兹别克人占1.6%、哈萨克人占2%。 1913年,乌兹别克斯坦识字人口占2%、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识字人口分别占1.5%、2-3%。 2、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一种宗教教育,学校与宗教合一。早在八世纪,在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就出现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学生主要通过背诵阿拉伯文经文学习文化。中世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清真寺创办了初等和中等宗教学校,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学生大都为官吏和富豪子弟。3、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沙俄时期,当局出于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创办了俄罗斯学校和当地民族混合学校,讲授俄语和实用知识。在哈萨克斯坦创办了俄语哈语学校、男女生混合学校。1911年,在现今中亚除哈萨克斯坦外的四国中共有63所这类学校,在校生4000余人, 在塔吉克斯坦还开办了10所培养低级官吏的学校。

二、苏联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状况

1、苏联教育政策及在中亚地区的体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视为国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当局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共和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为中亚五国制定和改革文字。在20-30年代,苏联政府将中亚地区使用的阿拉伯字母先改成拉丁字母,后又改为吉里尔字母,即俄文字母。如果说将阿拉伯字母改成拉丁字母使学生易学,那么改成俄文字母则明显使其向俄文*拢,便于俄罗斯化。在不到十年期间两次改文字,对该地区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2、采取空前未有的大规模扫盲运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苏联用各民族文字出版了大量识字课本、教科书和直观教材等。中亚五国广泛开办了成年扫盲学校和扫盲班。例如,塔吉克斯坦,1926-1932年,各类扫盲点由63个发展到3300个,脱盲人数达13万多,其中妇女2万多,1940年顺利完成了扫盲工作。 1932年,中亚五国识字人口已超过60%。 到50年代后期,中亚五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3、确保教育世俗化,使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4、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预算拨款,普通学校获得大发展,如,1937年对普通学校的拨款比1932年增加了3倍多。1933-1937年,塔吉克斯坦学生人数几乎增加一半,乌兹别克斯坦增加了3.5倍,吉尔吉斯坦增加2.5倍,土库曼斯坦增加0.8倍,哈萨克斯坦增加0.7倍。 1940年,苏联对哈萨克斯坦的教育拨款为6.86亿卢布,到50年代初则增加到13.6亿卢布,增长了1倍。1940-1941学年与1914-1915学年相比,乌兹别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74倍,普通学校为4838所,在校生126万多人,教师人数达3.6万人。塔吉克斯坦普通学校的学生增加85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加46倍,土库曼斯坦增加36倍。学校种类和级别也增加,各共和国陆续建立起一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卫国战争最困难年代,苏联政府还拨出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民族共和国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对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高等学校的大部分本地民族学生,政府规定免收他们的学费,并为穷苦学生提供食宿。在战争年代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减少,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共和国的大学生名额却有很大增长。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1976年,苏联已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1940-1978年,全苏大学生总数增长了5.3倍,而土库曼斯坦则增长了10.1倍,乌兹别克斯坦增长了13倍,吉尔吉斯斯坦增长了16.1倍,哈萨克斯坦增长了22.2倍,塔吉克斯坦增长了22.6倍。5、在教育方面也推行缩小或拉平与全苏水平差距的政策。正是由于苏联当局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使中亚五国教育状况明显改善。据1979年苏联人口统计资料,原来文化教育落后的中亚地区,每千人中具有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者617人,与全苏水平638人相比已十分接近。

根据1973年生效的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中亚五国在教育体制等方面除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外,还享有同其他加盟共和国同等的在制定本国国民教育政策方面的权限。8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当地主体民族优先的规定。

3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存在错误,人为地加速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过程,使中亚五国的教育失去自己的特点,完全成为俄罗斯教育的翻版,教学语言也逐渐改用俄语。这对独立后中亚五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2、苏联时期各类教育状况

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国民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 各类教育简况

学前教育。这是在十月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教育形式。20年代起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开始设立学前儿童教育机构。1990年,乌兹别克斯坦常设学前教育机构为9700个,入托受教育儿童为130万名。哈萨克斯坦分别为8700个和120万名。中亚其他三国学前教育机构也有较大发展。

普通教育。苏联时期,普通教育发展迅速,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方面各共和国相似,皆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整个普通教育的连惯性。中亚五国普通教育的发展有个过程。例如,1956年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完成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59年开始普及八年制教育。塔吉克斯坦1950年就完成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1962年完成了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中亚五国普通学校发展情况见下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