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
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2、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3、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
3、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面对父母的唠叨,很多子女常常难以忍受,但是几乎也总是没有办法来改变这个现实。
如果从子女从心理层面来设身处地的理解父母的唠叨,便可能不会觉得唠叨很难接受,继而反而会改变父母唠叨的局面了。
首先,父母的唠叨背后,表达的可能是对孩子的思念。如果孩子是在外地上学或工作,父母想念孩子了,念叨一句,是他们和孩子保持连接的方式。
第二,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不管孩子长得多大,在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她觉得不放心的时候,就想多念叨几句,来提醒孩子注意。
从这一点上来讲,如果子女把妈妈不放心的事情,主动向他们汇报,他们就会知道你做的很好了,不用他们来担心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心很多,避免再重复的嘱咐了。
第三,他们想表达对子女的爱。他们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就通过这种琐碎的唠叨表达你在他们心中位置,说明你对他们很重要。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的唠叨遭到了嫌弃,对她们的内心是一个打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对你的好遭到了嫌弃。
如果子女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唠叨背后这些爱的表达,那么,可能对父母的唠叨,就没那么抵触了。
如果子女能真诚的对父母的唠叨提醒表示感谢,那么,这个时候的沟通就不只是语言层面的沟通,而是更深一层的内心层面的相通了,父母收到了子女对他们的爱的回应,内心会收到很大的抚慰。
或许,不经意的,他们的唠叨也就慢慢的减少了。
微信公众号:心暖花开心理,终生成长路上的支持者、陪伴者、见证者;ID:xinnuan-huakai。
父母的唠叨是对孩子行为的担心和不信任。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变坏,即使做好了也不相信。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行,要听我的;你不对,我才对;我懂得很多,你不懂事。总之就是父母强孩子弱,父母大孩子小,父母对孩子错。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成了你担心的样子,成了你口中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和不信任,背后是对自己的担心和不信任。父母不接受自己,否定自己,或者过于追求完美,于是内心产生纠结、矛盾和自卑、焦虑,然后把这种焦虑的心情投射到孩子身上,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孩子不断地唠叨、唠叨、唠叨。
父母之所以不相信自己,那是因为童年时期不被自己的父母相信。经常被自己的父母批评、指责、否定、打击,于是就把父母对自己态度和评价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形成一种固化的身份和信念:我不行、我做不好、我没办法、我不是好孩子、我很自卑、我没有价值……父母带着自己童年时期留下的心理烙印,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自然把这种心理状态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潜意识里把改变自己的愿望转嫁给孩子,结果复制了自己的模式,孩子就成了父母童年时期的样子。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模式会一代一代往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