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怎么答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简答题
1、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简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4、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5、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6、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答: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他前期的写作,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在朦胧的意象堆砌中,传达出柔美的感伤情调,他的名作《雨巷》就是一个代表,这首诗歌在音节安排,意象构造方面独具匠心。但在《我的记忆》之后,诗人却主动对音乐进行了反叛,改用日常的口语书写现代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更多地从语言的内在韵律中,挖掘出“亲切”与“暗示”的风格。
7、试论鲁迅杂文与小说的关系。
答:首先: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二者在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上常常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其次,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杂文中常常出现的“共名”在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上是相通的;第三,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与杂文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集,现代细节的反复使用(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现实性,如以老子、庄子女娲等古人古事为中心,穿插喜剧性的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
8、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他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他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回归。
9、简析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出身于前清官宦大族,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充满暴虐和摧残,这使她较早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规定了她后来小说创作的基调。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张爱玲放笔描写沪、港洋场上中层华人家庭中情欲的幽灵的猖獗、黄金的魔影肆虐和由此而出现的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从小说中走出来,展示出一个畸形扭曲的、苍凉没落的、又是习见为常的世界。在张爱玲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燃烧着外国现代派常见的题材的沉香、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等,处处显出作家的主情主义倾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婚恋为题材,表现她的纯洁真挚的两性之爱的崇高和金钱社会对人类感情生活的侵蚀。《金锁记》直接抨击了买卖婚姻,《倾城之恋》与写了婚姻苦涩的算计,《沉香屑——第一炉香》、《留情》等许多作品都描写了金钱社会中千疮百孔的两性之爱和寡情淡味的地夫妻生活,而对这些,张爱玲感到无限的苍凉。总之,苍凉、奇异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同时,她的小说又是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
10、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1)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悲哀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些受过现代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异国日本饱受民族歧视,如《沉沦》中的主人公,或在国内受社会的压迫被世人遗忘,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以留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沉沦》主人公在投海自尽前,迸发出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的呼声,表达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歧视进行了血泪控诉。这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验。3)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1、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简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4、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5、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6、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答: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领袖人物。他前期的写作,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在朦胧的意象堆砌中,传达出柔美的感伤情调,他的名作《雨巷》就是一个代表,这首诗歌在音节安排,意象构造方面独具匠心。但在《我的记忆》之后,诗人却主动对音乐进行了反叛,改用日常的口语书写现代的生活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鞋子,更多地从语言的内在韵律中,挖掘出“亲切”与“暗示”的风格。
7、试论鲁迅杂文与小说的关系。
答:首先: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二者在文化批判和思想批判上常常是相互印证和补充的;其次,鲁迅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杂文中常常出现的“共名”在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法上是相通的;第三,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与杂文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集,现代细节的反复使用(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增强了现实性,如以老子、庄子女娲等古人古事为中心,穿插喜剧性的人物,他们口中常常出现
8、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他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他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回归。
9、简析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出身于前清官宦大族,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充满暴虐和摧残,这使她较早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规定了她后来小说创作的基调。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张爱玲放笔描写沪、港洋场上中层华人家庭中情欲的幽灵的猖獗、黄金的魔影肆虐和由此而出现的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从小说中走出来,展示出一个畸形扭曲的、苍凉没落的、又是习见为常的世界。在张爱玲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燃烧着外国现代派常见的题材的沉香、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等,处处显出作家的主情主义倾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婚恋为题材,表现她的纯洁真挚的两性之爱的崇高和金钱社会对人类感情生活的侵蚀。《金锁记》直接抨击了买卖婚姻,《倾城之恋》与写了婚姻苦涩的算计,《沉香屑——第一炉香》、《留情》等许多作品都描写了金钱社会中千疮百孔的两性之爱和寡情淡味的地夫妻生活,而对这些,张爱玲感到无限的苍凉。总之,苍凉、奇异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同时,她的小说又是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
10、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1)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悲哀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些受过现代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异国日本饱受民族歧视,如《沉沦》中的主人公,或在国内受社会的压迫被世人遗忘,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以留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沉沦》主人公在投海自尽前,迸发出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的呼声,表达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歧视进行了血泪控诉。这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验。3)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