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发病了,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病,该怎么办?

 我来答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022294
2015-05-14 · TA获得超过49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72
采纳率:53%
帮助的人:760万
展开全部
葡萄缩果病
缩果症是葡萄果实上的一种生理病害,近年在我国南北各地发生较多。在早期文献中把这一类病害统称为日灼或日烧病。日本的中川昌一教授对这种病害作了深入研究,明确所谓的日烧病实际上包括二类不同的症状,可以分为日射病和缩果病。此后缩果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理病害出现在葡萄文献中。以后中野干夫(1989)在研究中发现这二个病症均以维管束褐变为共同特征,且二者之间存在过渡类型,因而建议仍统称为日烧病,而按征状细分时可以称为缩果病和日射病
  我国最初由李世诚和葛根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苏浙沪地区发生缩果和日射症,并列表指出了这二种病害的区别(上海农业科技,1987(6):1-6)。以后在北方的山东、南方的四川成都也见到这一病害的发生(李世诚1988)。近年北方地区陆续发现较严重的缩果症状,并在文献中称之为气灼病(王忠跃)。于是,出现了同病异名现象。鉴于缩果症一词在文献中出现较早,气灼病应作异名保留。  
  1病症特点
    大致在果粒生长约30天左右(果粒生长第一期未),果粒表皮下的果肉上发生针尖大小的褐色麻点,如不继读发展扩大,以后在果实成熟时肉眼几乎觉察不到,不影响外观;在硬核后期如麻点迅速发展扩大,就形成病斑。病斑形状近园、椭圆或长园形,大小不等,大形病斑的直径可达果粒表面的1/3。病斑初时淡褐色,迅速黑变,下陷,似手指的压痕。此病的病斑有坚硬感,病部下的果肉维管束发生木栓化收缩,失水,皮下似有空洞感,但果粒一般不脱落。严重时,一个果粒会发生几个病斑,果粒近一半受害,生长中止。  病斑常发生在果粒近果梗的基部或果面的中上部,发生部位与阳光直射无关,在叶幕下的背阴部位,果穗的背阴部及套袋果穗上均会发生。
  本病在果穗上分散发生,果面上的病斑通常也不集中连片。病情轻微时一般仅有少量果穗的少数果粒发病,病穗比例不会超过10%。但有些年分,在一些品种上,尤其是巨峰系品种会严重发病,给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2发病规律
  2.1发病时间
    从物候期看,本病在果实生长的硬核中、后期集中发生,至浆果生长进入软化期,即果粒开始第二次迅速生长后不再发生缩果病。日本在玻璃温室条件下栽培的亚历山大葡萄,第一次迅速生长末期也有发生。
  从季节看,好发生在初夏高温季节。在东南沿海的梅雨多发地区,往往在较长的阴雨天气后突然连续晴天高温,即进入俗称为伏旱天气时容易发生。北方地区虽无梅雨天气,但夏季只要在一段阴雨天气之后,突然高温,也会发生本病。 
  2.2品种与发病
    不论欧亚种还是欧美杂种,均可发生缩果病。中川氏在五十年代早期的调查认为,以欧亜种品种的发病较重,尤其是玻璃温室中栽培的亚历山大(白玫瑰香)品种,极易发病。以后随巨峰系品种栽培的发展,发现该品种群大都易发缩果病,尤以其中的翠峰葡萄,发病十分严重,己成为该品种栽培的限制因素。  
  2.3生态环境与发病
   土壤过湿状态和干湿度急剧变化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子。中川和宫田(1955)在箱式栽培条件下,以3年生亚历山大葡萄为试材,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试验表明,硬核期前土壤高湿者发病最高,全期均湿润者略低于前者;而全期干燥或硬核期前干燥处理区的发病很低。前期高湿,或全期湿润处理的植株枝叶较柔嫩繁茂,遇后期高温干旱时水分大量蒸腾,因而缩果病发生较重;反之则蒸腾少,缩果病发生较轻。我国南方不少地区在低平的河网地带栽培巨峰葡萄,地下水位较高,加之雨水多,雨季长,因此易发生缩果症。  硬核后期的高温天气是缩果病发生的重要诱因。高温和干燥同时发生时更易诱发本病。而低温冷夏时发生较轻。据中野氏报告(1987),以人工气候箱盆栽的亚历山大葡萄为试材,以昼夜常温25—对照,设不同时间的昼温35℃,夜温15—处理。结果证明,处理区的缩果病发生明显高于对照。从处理时间区分,以6/26-7/6发病最高,病果超过10%,而6/15-6/25处理者发病不足3%,对照几乎不发病。中野的试验证明了二个问题,一是高温诱发;二是高温的时间要在硬核的中后期最易诱发缩果病。 
  空气干燥程度与发病也有关系。高温往往使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加速了缩果病的发生。中野氏用盆栽葡萄棚覆盖塑料膜,同时给以高温和不同湿度(放置加湿器和除湿器)处理。结果高温除湿区的缩果病高达40%;高温高湿区几无缩果症,却出现26%的日射症。高湿的封闭环境阻止了枝叶水分的消耗,以失水为诱因的缩果病不会发生;但高温高湿使果粒好似浸泡在热的水气中,受光的向阳面受到光线灼伤,从而产生日射症。 
  光照直射与缩果病无直接关系,但可通过温度发生作用。年分之间的气候差异也会使病情有较大差异,有些年分可能严重发生。  
 2.4栽培管理与发病
  南方区葡萄园管理中围沟、腰沟、毛沟不配套,泵房不全,排水不畅,长期积水湿润,土壤施氮肥过多时,缩果病发生较重。这种园子的葡萄树往往叶面积过大,叶组织柔软,叶片气孔关闭机能迟钝,在高温干燥季节会使水分大量散失。地下水位过高又使根系在浅表的表土层中分布,南方地区在夏季高温时常同时发生伏旱,造成表土层部分根系(梅雨后的浮根)死亡,影响了水分的吸收。从果园管理上应采取控水控氮、排水促根等措施,使植株生长健壮。南方梅雨期后土壤覆草也是保证水分均衡的措施。  
  激素的不当使用可能增加缩果病。据中野资料,赤霉素、2,4-D等浓度过高会引发缩果病,但ABA处理不会增加缩果病的发生。
  3发病机制
 此病的本质是水分生理的失调和高温环境共同作用下引起。内因是水分,外因是高温。当外界条件高温干燥时,叶面蒸腾量迅速加大,叶片不仅从根通过茎干得到水分,而且也从果实中争夺水分,供其蒸腾。如果根系吸收供水不足,会使浆果失水加剧。在浆果失水和果温升高的情况下会产生局部灼伤,这就是本病的发生机制。 
  至于葡萄叶片之所以能够从果实中吸取水分,属果树水分生理的一般规律。通常昼间的叶水势低于果实的水势,在高温干燥天气时叶与果之间的水势的差别更大,迫使水分从果实流向叶片。  
  缩果症的病理变化,据中野(1989)报告,维管束的变性与褐变是最重要的病理特征。他调查了高温低湿下诱导的缩果病穗,即使其中肉眼看起来十分健全的无病果粒,100%都在果粒基部或果蒂部位存在微小的维管朿褐变。因此推测病源点可能在果粒发育中已经存在,高温发病条件只是促进了源点进一步变性褐化而扩展成病斑。至于这些褐变的源点是否是微生物引起,目前有人己在做病源体的分离研究和尝试用抗生素治疗的试验,尚未见到有意义的结果。病理变化中还有许多不明之点,尚须探讨。
    4防治要点  
  从病因着手,改善果园的管理,增强枝叶的健壮程度,是防止此病的根本基础。从目前经验应注意综合防治
  1.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排水条件,深耕改良土壤条件,提高根系的活动能力。 
  2.均衡土壤的水分管理,尤其要避免整个生长季土壤一直处于过湿状态。南方梅雨季节之后,应及时灌水或用草秸覆盖土壤。  
 3.严格控制氮肥,及时夏季修剪,不可放任生长,减少无效的叶面积。
  4.叶面喷施钙肥,常用的有硝酸钙、氨基酸钙等。硝酸钙使用浓度0.4-0.5%。氨基酸钙含钙低于硝酸钙,但利用率高,最为安全、有效。在硬核期的前中期使用,可促进葡萄健康生长,预防病害。  
  5.硬核期之前,根外追施2~3次O.1~0.15%硼砂,也有利减少本病发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