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的大致历程
1、晚清时期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洋务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主要内容有: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2、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义和团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分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
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频繁发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动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慈禧太后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1898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1911年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5、1915年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⑴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⑵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
内容: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性质:封建自强运动
失败原因:由于洋务运动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决定了其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
评价: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⑴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背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挽救民族危亡
代表人物:
经过:“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发展);百日维新(高潮);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
内容 :
作用: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教训: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⑵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代表人物:
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经过:组织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客观:中外反对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革命.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3、由 “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阶段,它把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推到了文化的最深层次.——新文化运动
背景:西方思想传入,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旧思潮发生冲突
代表人物:
内容:口号:民主与科学 “四提倡四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