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讲师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不过,有时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由于这些经验不能被学习者主动地加以应用,它们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因此,也无助于迁移的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但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卢钦斯的“量杯取水”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前面问题解决的过程迁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定势的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
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指导,两种类型的指导都对迁移产生影响。只要指导正确,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指导的学习就能减少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增加正迁移的机会。
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同样也依赖于迁移。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
2、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经验才能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经验的结构才能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
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以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主要因素有:
1.相似性。两任务中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
a.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b.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的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先于一定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扩展资料:
教学又是借助不同的形式实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运用教学这一途径时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教学的电化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出现了“个性化教学”一说,即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制定特有的学习方案,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学习难点。课外教学出现很多这样的机构,像至善教育等一些教育机构的出现也在逐渐影响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模式。
传统教学的关注点在“知识”,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学会”,强调的是认知结果。传统教学使学生深陷“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的泥潭,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走向厌学!
而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刘濯源主任团队研发的创新型教学是“思维可视化”教学,教学的关注点在“思维能力发展”上,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知识”这个“媒介”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的是认知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体验)。思维型教学遵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思维训练(激发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为主线,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思维可视化技术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念整合起来,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相同要素说);
2、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情境性理论);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a.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b.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的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先于一定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a.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
b.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 原有的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先于一定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