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 我来答
carolinewuyan
2015-12-04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和骨干力量,他们的群体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却是屡有发生,云南大学马加爵2.23特大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强酸泼熊事件等等。由此可见,强化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制的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思想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当今社会,正确的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备的法律素养,并已成为青年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学校方面:(1)开设法律有关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不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2)强化案例教学,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时事案例,如:胡长清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等。(3)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4)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5)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1)大学生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关注社会时事,关注新闻,探讨新闻背后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律节目和《中国法制》这些法律报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锐度。(3)大学生要学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进一步说,维护社会正义。(4)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和逻辑思维是其核心。 法律思维方式主要有下面几个特征:重视人权,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这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条款熟悉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维方式。二、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清晰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须条件。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正义感。高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是一个高科技的高危险的犯罪分子。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正义感,勇于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四、参加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终是空。只有在社会中,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是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月半九九
高粉答主

2019-02-03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2万
展开全部

1.优化法治环境。

学校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宣讲教育,学校的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校电视台、广播站、报纸、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多层面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介绍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文化,宣传法治人物典型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还应身体力行,把法治思维方式运用到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制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也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

在关系学生重要利益的事项上,尤其在学生违纪处理、宿舍使用、学籍事务等方面,切忌利用手中权力资源,轻视甚至漠视大学生权利保障。要做到信息公开,使学生在正式程序中获得表达民主愿望的机会,消除学生对规章制度的抵抗情绪,进而树立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心。

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发挥遵法守法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模范守法是建设法治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自觉接受监督。

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条件。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高校管理者要秉承依法治校,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2.重视法律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大学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法律素质指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理念,才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以往重视法律知识讲授转变为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领会法律精神,以及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即使有再多的学时分配,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法律条文具体内容。

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努力改革和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由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方式等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采用传统讲授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成为空洞简单的说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培养法治理念的兴趣。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把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不能完全界限分明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讲道德和讲法律。

3.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只是靠学习、记忆法律知识,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

如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法律征集意见讨论,可以申请参加法律听证会,可以参加法院公开审判的旁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合法行使监督的权利,

扩展资料:

法治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其包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通过后天的培育才能逐渐养成。江泽民曾经指出,“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无疑是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努力探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也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需要在环境营造、观念转变和程序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可以考虑以下着力点。

一是优化法治文化环境。学校教育讲究环境熏陶,法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素有崇尚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传统,但在一些学校行政化、官本位现象严重,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的观念淡薄。

因而,优化法治文化环境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校园宣传舆论、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多层面地大力传播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文化环境。

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细胞,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

二是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法律以权利义务为核心内容,法治思维以权利义务研判为主线。既定的法律规范使人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对行为后果有明确预期,在遇到纠纷时,当事人与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评判标准。

在法律上,权利是具有合法性的理由。凭借这个理由,相应的行为、利益、主张和期待就会获得了法律认可的正当性。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不断研判、衡量权利义务关系,确定谁有权利、谁有义务及其权利和义务的限度。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管理者要以权利和义务为线索,不断追问学生是否有权利做出这种行为,学校是否有义务满足学生的权利请求,学校是否有权这样管理,学生是否有义务配合,等等。

要不断平衡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切忌利用学校的权力资源优势,在学生违纪处理、宿舍使用、学籍事务等方面,轻视甚至漠视处于相对弱势方的学生权利保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法制的庇荫,感悟自身的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三是注重办事程序公正。优化法治文化环境,是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端正权利义务观念,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从实体上认识法律的本质。注重程序公正,则有利于感受法律的价值。程序公正,意味着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即使符合实体法的规定,也同样被否定。

因此,高校管理者作决策、办事情的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

比如,是否预先告知学生规则的内容和违反规则的后果,以达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目的,是否在调查取证时注意回避,避免先入为主,是否书面告知学生作出不利决定的依据、证据及学生所享有的程序性权利。

又如,在关系学生重要利益的事项上,要做到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而且要使这种公开和参与不能停留在形式层面。如果正式途径不能吸收学生意见,学生不能在正式程序中获得表达的机会,会使学生对规章制度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消解他们对法治的信心。

此外,注重程序公正还要加强权利救济。法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无救济则无权利。任何人的权利受到侵害,都应通过平等机会和公正程序得到救济。权利救济是社会关系修复的主渠道,对培养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作用重大。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设计。

如果学生在受到校内外公权力非法侵害,面临权利救济时,无法获得社会和学校提供的专业帮助,那么他们就感受不到法律的温暖,进而会动摇他们的法治信念,非常不利于培养他们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换言之,注重办事程序公正,为学生权利救济提供法律援助,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