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耳的听觉形成

 我来答
阿光127
2016-05-10 · TA获得超过27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9万
展开全部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鼓膜的振动再引起三块听小骨的同样频率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以后,由于听骨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听骨链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刺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的耳蜗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位听神经由内耳中的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组成。
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耳,古称“窗笼”,《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耳为听觉器官,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近代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
《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现代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论多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中,以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充养耳、肝胆之气影响耳的理论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则髓海有余,耳窍濡养有给,表现为听力聪慧;若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出现耳鸣耳聋。老年人听力多减退,即与肾中精气减衰有关。
在肾主耳理论的机理探索方面,唐容川《血证论》引陈修园之语说:“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从脏腑相关理论看,这一解释有一定道理。王清任
《医林改错》力图从解剖学角度阐明耳与内脏联系的途径问题。他说:“耳孔内小管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而肾藏精生髓通脑,且肾脉贯脊,督脉属肾贯脊络脑,故肾气完全可通过肾脉、督脉上达于脑,而后输精于耳窍。唐容川对此作了概括:“肾主脑髓,耳通于脑,路甚直捷,所以肾开窍耳也。”(《医经精义》)。肾通过脑髓与耳联系的认识,较为合理地说明了肾主耳的机理和途径所在。
中医学的有关资料中,几乎均将耳鸣耳聋作为肾虚辨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人们发现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鸣耳聋症状。作肾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病人常有听力损失。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耳毒性抗菌素对肾脏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也可引起耳蜗损伤。有人在实验动物中比较卡那霉素对肾、耳、肝、脑等器官的毒性作用,发现该药对肾与耳蜗具有共同的特异性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肾与耳这两个相距颇远的器官,在解剖组织结构和酶的含量与分布方面,在水和电解质平衡生理机制以及对某些药物的药理反应上却有类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认为醛固酮、铁、钙、甲状腺素等为肾开窍于耳的物质基础,中医肾虚证的听力学改变规律及机理、氨基甙类抗生素肾毒性与耳毒性的关系,中医补肾方药在耳科应用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不少资料,为肾耳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或是从临床实践观察,均发现肾脏确实存在着某些与内耳相似或类同的特性,两者具有某些客观上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现代研究的这些发现,多侧重于泌尿系统的肾脏与耳的关系。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既是解剖学上的肾脏,更是藏精、生髓、主骨、主水、纳气等具有多种功能的集合体。因此,中医肾主耳理论的机理和途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心寄窍于耳:耳与心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联系,对此《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本开窍于舌,而舌并非为窍,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正是此义。
心寄窍于耳的机理分析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有认为心属火而肾属水,心火肾水互济互调,则清净之气方能上达清窍而使听觉聪慧。若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则易致听力失聪。临床可见因心火暴盛而致突发性耳聋的实例。有认为心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与耳保持密切联系。心气旺盛,心脉和利,方能血流不息,营养周身,耳窍得养。且心经之别络入耳,加强了心与耳的密切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说明心气在维护正常听觉中起着重要作用。有认为心通过其主神明功能与耳加强联系。心主藏神,而听觉在祖国医学中亦称为“听神”。故心神精明,助于听神,则听觉聪慧,能闻声辨音。
在病理方面,心气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导致耳疾。如《严氏济生方·耳门》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肿。”《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心火亢盛而出现耳胀耳鸣暴聋的病症,于临床时可见到。近有文献报道,以“心寄窍于耳”的理论为指导,用养心安神、通阳开窍方药可有效地治疗心源性耳聋。
耳与肝胆、脾胃的关系:胆系少阳之脉,循经上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肝胆互为表里,有经脉络属。肝胆之气机失调或蕴生湿热,常易循经上逆于耳,发为耳疾。《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丹溪心法·耳聋篇》也说:“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少阳厥阴者,分别言肝与胆。临床上因耳道流脓或耳道肿痒而辨证属肝胆湿热上扰者颇为多见,因肝胆气逆而致暴鸣暴聋者亦不少见。
脾主运化而升清,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脾胃虚弱,受纳运化无力,清阳之气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供清窍,或水湿内阻上犯,亦可影响听力或导致中耳积水。《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近有不少临床报道表明,用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升清方药为主。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耳鸣、耳聋及中耳炎、中耳积水等,具有较好疗效。
耳与经脉有诸多联系,所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中,以足少阳胆经与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经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灵枢·经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分支也直接入耳中。与耳有一定联系的经脉尚有手阳明大肠之别络入耳中,足阳明胃经抵耳前,足太阳膀胱经至耳上角。耳通过经络与脏腑及全身发生较为广泛的联系,正是耳针可诊治多种疾病的依据所在。
为五官之一。听觉和位觉(平衡感觉)的器官。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关系密切。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耳的疾患多与肾有关,也和心、肝、脾等脏有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通过经络联系,全身脏器及肢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均可在耳部反映出来,故耳廓有与全身脏器及肢体相对应的反应点,即耳穴。通过耳穴可以诊治多种疾病,亦可进行针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耳廓和外耳道的机能是收集声波。鼓膜为椭
圆形的薄膜,形如斗笠、尖顶向内,周围固定于骨上,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能随音波振动而振动,停止而停止,故能如实地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二)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等。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等。听骨有三块,彼此形成关节,位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上来回摆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三)内耳
内耳由一系列复杂的管腔所组成,亦称迷路,位于颞骨部内,有骨迷路和膜迷路之分。骨迷路是骨性管道,膜迷路是包含于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与骨迷路形态基本一致。膜迷路是封闭的,管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的间隙内含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内耳迷路中可分为耳蜗、前庭器官二部分,耳蜗与听觉有关,前庭器官与位置(平衡觉)有关。
耳蜗形如蜗牛壳,为一条围绕骨质轴的螺旋形骨质管道,围绕蜗轴旋转
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板,其外缘连结着基底膜,在基底上方有一斜行的前庭膜,因此,耳蜗被分成三个腔,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阶,其中充满外淋巴,中为蜗管,充满内淋巴。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蜗窗膜相联,前庭阶在耳蜗顶部与鼓阶相联通。蜗管是一个盲管。基底膜上有听觉感受器,称为柯蒂器官,又称螺旋器。柯蒂器官主要由支持细胞与具有纤毛的听觉细胞(或称毛细胞)所组成,其上覆以盖膜。毛细胞对机械刺激敏感。听神经的末梢纤维以网状绕于毛细胞上。
前庭是位居骨迷路中部略呈椭圆形的空腔,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后部有五个小孔与三个半规管相通,前部有一大孔通连耳蜗。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总称为前庭器官。它们都是膜质管道,其中充满内淋巴并互相连通。椭圆囊与球囊是膜质管的相对膨大部分,内有囊斑,囊斑是位觉感受器,上有感受性毛细胞。三个半规管形状大致相似。每个半规管约占三分之二圆周,均有一相对膨大的壶腹,在壶腹内有壶腹嵴,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内也有感受性毛细胞
正常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万HZ。相同强度的声音如果频率不同,人们听起来感觉响度是不一样的。人耳听声音最敏感的频率是3千到4千HZ。

懂啦APP
高粉答主

2019-11-12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9万
采纳率:44%
帮助的人:5476万
展开全部

听觉的产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秒懂百科精选
高粉答主

2019-12-1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8万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3.1亿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