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是农业国,还是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
展开全部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中国大门,迫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面临着一个危与机并存的特殊历史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消散,学习西方思想开始兴起;政治方面,各阶级先后登场,进行改革或变革的尝试;经济方面,工业化浪潮不断涌动。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但近代工业的发展使以工立国思想萌发出来。1900年后,一系列反映以工立国思想的著作开始出现,《申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先后刊发了《自强说》《开矿说》《论中国工业之前途》《中国宜求为工业国》等文章,宣传以工立国思想。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知识界就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进行了长期争论,影响深远。 三次讨论高潮 1920年代爆发了讨论的第一次高潮。1912至1919年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工立国思想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状以及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也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工业化,进而在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和深化以农立国思想。这一时期以农立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1923年11月他在上海《新闻报》发表《农国辨》一文,批判以工立国,阐述中国需要坚持以农立国的原因。以工立国派的代表有杨铨、杨明斋等人。杨明斋的《评〈农国辨〉》一文,在列举章士钊《农国辨》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逐条反驳,捍卫了以工立国的观点。 1930年代,中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显著,其中农业经济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与危机前的高峰年相比,1934年农业所得下降31%,工业所得下降5.9%。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争论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完全对立的,两派的争论聚焦在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先后顺序上。以农立国派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漆琪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等著作或文章中,主张优先发展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带动工业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美帝是世界第一农业国,第二工业国。而中国是第一工业国,第二农业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农业落后的工业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