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的魅力在阅读课中体现,阅读的价值不言而喻。小学生处在个体成长的黄金时期,通过阅读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拓宽眼界。为了发挥阅读教学的价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研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彰显魅力,同时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小学生实现“快乐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升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发挥语文的学科魅力,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的意义,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知识点的整理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阅读,加强课前预习
小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于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小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实现自主思考的过程,这也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例如对个别生字生词的不理解,对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查询自身疑惑的字词。可以说,小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领会文章重点,掌握重点内容。
二、创造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另外,阅读教学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选择。因此,教师要勇于颠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场所。图书馆、阅览室、机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定期转换小学生的阅读场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为阅读课堂增添新鲜感,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快乐阅读,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设计的。
三、设置阅读任务,丰富阅方式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且注意不稳定,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在阅读课中增添“任务阅读”环节,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厌倦的心理,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课上相互交流,加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文章,示范阅读,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强阅读课堂的新颖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实现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实节省时间,分享阅读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加深阅读印象,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组内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阅读感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循环,促进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五、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学科融合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教师要优化阅读作业,为小学生“减负”,进行有意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高效完成作业。阅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的特点,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师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画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乌鸦向瓶内投石子,瓶内水面升高,乌鸦最终喝到水的内容画出来,发展学生“绘画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见解,提高阅读有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内容,应该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才能真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让学生喜欢阅读,实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阅读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约之美[J].新课程(下),2013(12).
[2]严霞.让阅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苑教育,2011(03).
[3]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4]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210-210.
[5]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12(9):56-9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升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发挥语文的学科魅力,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教师要充分认识阅读的意义,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知识点的整理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前阅读,加强课前预习
小学生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还不够完善,于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阅读文章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小学生将问题带进课堂,实现自主思考的过程,这也是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例如对个别生字生词的不理解,对某一片段的不理解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查询自身疑惑的字词。可以说,小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问题并将问题带入课堂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领会文章重点,掌握重点内容。
二、创造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气氛沉闷而缺乏活力,严重压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转变阅读场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阅读任务。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实现高效阅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和“阅读区”,使学生处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另外,阅读教学的场所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内,教室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选择。因此,教师要勇于颠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阅读场所。图书馆、阅览室、机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定期转换小学生的阅读场所,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为阅读课堂增添新鲜感,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实现快乐阅读,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设计的。
三、设置阅读任务,丰富阅方式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且注意不稳定,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在阅读课中增添“任务阅读”环节,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学生消极厌倦的心理,促进学生有效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课上相互交流,加强课堂互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防止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文章,示范阅读,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阅读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强阅读课堂的新颖性。
四、加强小组合作,实现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探究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可以实节省时间,分享阅读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加深阅读印象,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组内交流,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阅读感悟,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循环,促进阅读有效性的提高。
五、优化作业设计,加强学科融合
根据新课改的指示,教师要优化阅读作业,为小学生“减负”,进行有意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教师要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高效完成作业。阅读作业应该具有生活化、实践性、趣味性的特点,还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教师讲述《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画出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乌鸦向瓶内投石子,瓶内水面升高,乌鸦最终喝到水的内容画出来,发展学生“绘画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直观而形象地加深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见解,提高阅读有效性。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内容,应该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发展计划,才能真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让学生喜欢阅读,实现“快乐阅读”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挥阅读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简约之美[J].新课程(下),2013(12).
[2]严霞.让阅读之花开放在学生的心田――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苑教育,2011(03).
[3]卞光敏.有效对话:让阅读课堂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价值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4]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210-210.
[5]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12(9):56-98.
展开全部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