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
因为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并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造成了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
扩展资料: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星期一,农历戊子鼠年四月大初八日)发生的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渔子溪长城(中国长城世界遗产)正西方向2.5公里处,牛眠沟莲花心山脚下),东经103°42',北纬31°01'(美国地质调查局则认可汶川地震发生地点为北纬30.986゜026.25′214.3162″,东经103.364 276.60′333.0260″)。
伤亡情况: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有69,227人遇难,374,644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据卫生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2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4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3,518人,仍有352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153人,共救治伤病员4,273,551人次。
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7人。
参考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5·12汶川地震/11042644?fr=kg_qa
汶川地震是因为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
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
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灾情程度:
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震源深度:汶川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破坏性巨大。
四川汶川5.12地震龙门山构造带上,该构造带发育着北北东向冷超深断裂带群,断裂带产状倾角为55度~65度,断裂带周边岩石以砂岩、碳酸岩为主、局部为花岗岩。
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前期就有1976年8月23日发生M7.3级地震,1933年8月28日发生M7.5级地震,1917年9月4日发生M7.0级地震,等后面没有记录可能还有,这说明龙门山构造断裂带一直处于渐歇性活动的阶段,能量储存是有渐歇性的!
我们现在拿送电施工中埋设地锚的公式来说明四川汶川5.1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地震的:
1. 首先我们排除了地震能量的储存长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2.地震能量的释放因围岩外应力自约。
3.地震波传播方向受冷超深断裂带的阻止、损失及反弹。
4.主震与余震在一定走向的区域内说明冷超深断裂带浅层发育深层不发育的特点。
5.地震波具有相互振荡相互叠加的特点。
上述特点是地震发生时所附带的属性,也是符合物理波的传播规律的。
假设,d为1米,l为120公里(长度),ro取1900值,k为1,h深度取分别为33千米,20千米,14千米 (当时5.12M8.0级地震后查阅出的三种震源深度),φ1取30度。a取65度(产状倾斜角度)。
将上述值代入地锚抗拔力公式后得出如下结果:
P33 ≤1.519X10^13(KN)
P20≤5.579X10^12(KN)
P14≤2.734X10^12(KN)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方向上受力岩石随着深度的变化,抗拔力也发生变化!要想将120公里长,深33千米块体向p方向移动0.5米时就要大于1.5187X10^13(KN)=1.5187X10^16(N)的力才破动!
假设岩石破裂时间(岩石整体破裂)为1秒,Ⅴ(移动速度)0.5米/秒,那么震源深度为33千米的地震能量为:
E=mC^2
E=1.5187X10^16X(0.5)^2
E=3.76X10^15(焦耳)
比Ms8.0级地震的能量少5.9X10^16(焦耳),这是因为岩石破裂时间1秒过长造成的,但实际上岩石实验性岩裂时小于1秒或达到微秒(μs)。
如果按Ms8.0级地震能量(6.3X10^16焦耳)反算岩石破裂的时间,则:
6.3X10^16=1.5178X10^16X(0.5)^2/t^2
t(33)=0.246秒(岩石破裂后的时间)
t(20)=0.148秒
t(14)=0.0829秒
这样可以用表格方式如下:
33Km >1.528X10^16(kN) Ms6.3X10^16(耳)0.246s
20km >5.579X10^15(KN) Ms6.3X10^16(耳)0.148s
14km >1.734X10^15(KN) Ms6.3X10^16(耳)0.083s
当震源深度为33千米时,断裂带破坏长度120km,逆冲断层抬升0.5米时,发生Ms8.0级地震时间>0.246秒。
当震源深度为20千米时,上述条件不变,则发生Ms8.0级地震时间>0.148秒。
当震源深度为14千米时,上述条件不变,则发生Ms8.0级地震时间>0.083秒。
从上述表里可以看出:地震能量释放的大小跟该区域岩性、岩体、岩石受围岩应力大小、震源深度及岩石破爆的时间有直接关系。震源浅、岩爆时间短,则地震释放能量越大,破坏性也越大。而以岩石储存应力能量时间有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