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怎么辅导小学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课程提出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提出学科间的整合,有学者指出写智能日记,认为智能日记的练习能够帮助学习从元认知的角度认识自己的智能活动。学生将会学到各种记日记的方法,借此他们能够更加易于追踪自己的智能。“智能日记能够促使人反省,而反省能够开启新的思维或经验。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回过头审视自己时,我们将会获得新的生活力量。我们会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我们将不再感觉自己是别人决策的牺牲品。我们将不会再固守一些习惯性的、机械性的行为模式。”②
钟传祎著,学科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10.06,第40-41页
作文作为一种媒介,一座桥梁,一块园地,它可以承载的东西很多,你的思想、认识、感受、见闻、心得、幻想、研究、学习、交往、生存等,只要你在生活,在学习,在思考,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你就可以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当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思考,生活中没有实践,人们很愿意阅读,你就成了小思想家、小科学家、小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充实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更有智慧,让我们的认识更准确深刻,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深邃,让我们的心灵更敏锐,从而我们的表达更有分量,更吸引人。所以,学科的学习为写作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科学习和作文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学科的学习,文章的内容是空洞的、苍白、无意义的。任何作家的成长,科学著作的诞生,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升,思想的升华。
学科学习为习作提供了能力的准备:首先是观察能力,自然科观察实验,美术写生,体育课学习动作,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设计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二,想象力,音乐课,学生通过聆听再现音乐中的情景,美术课欣赏作品,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三,思维能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思考,各学科的教学,正是全方位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场所。
同时学科的学习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学科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花草树木,到动物园看兔子、小狗、猴子,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体育课带学生在操场开展各种游戏,学习各种动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动作协调能力;美术课学习色彩和造型,感知色彩的丰富多彩及形状的变化无穷,学会用色彩和形状再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感受;音乐课,沉醉声音的世界,感受声音的神奇,体会声音带来的快感和无穷的想象力,并学习着用文字表现声音;思品课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把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同的生活领域交织一起,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更是呈现丰富的习作素材;综合实践课,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统整各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制作,合作设计,迁移知识,多种形式地展现、汇报自己的收获,其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收获、意见、建议,写作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反过来,让学生写课堂的学习生活,就像整理课堂笔记一样,让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学习了“时分秒”,课后写道:“今天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时分秒,我知道瘦长的秒针跑得最快,她跑一大圈,分针才走一小格,时针好像在原地不动。时间很宝贵,我要好好珍惜,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制定了一份学习时间表。”文字不多,但思路清晰,可以看出学习的效果很好,如果能长期坚持,既复习了学科内容,整理了思路,又训练了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架设学科桥梁,整合学科教师的力量,是作文教改的一条新出路。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从大语文、大作文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长期以来,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作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却忽视学生的感受体会,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据作文网调查: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55.736%人认为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写什么,9.938%的人认为是写作文没有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都说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东西可写呢?第一,学生90%的时间在学习,读书、作业、课外兴趣培训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剩下的10%的时间和父母、亲人、同学及朋友相处,和社会接触。但这10%的生活内容,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准备,往往对事物知觉,缺乏目的,没有系统,把握不了重点,深入不到细节,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建构、叠印,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错误、消失,导致对客观事物不会感知、无效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错知,结果在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父母带孩子到野外郊游,这是一个很好认识大自然的机会。在小溪里捕鱼,在树林中捉迷藏,躺在山的怀抱中休息,孩子尽情快乐,陶冶情操。不久老师安排一次作文训练: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处景物、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按理学生有丰富的体验,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但事实是学生仍然愁眉不展,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内容,因为和父母的郊游是一种无意体验,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强化,很难成为写作的内容。第二,作文教学着重方法技巧,一切斟绕考试进行作文训练,助长学生说套话、假话、空话。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认为: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孩子写母亲都是善良、勤劳,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表达。
正因为如此,李德贵在《人民教育》1984年04期发文撰文出:作文应独立成科,在教材编写上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吴世昌在1991年的《小学教学研究》上提出作文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对作文和具体学科的关系作了简单的梳理。杨洪梅老师在1997年《小学教学研究》撰文提出:结合其他学科,进行作文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相关课题实验并没有展开,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科壁垒,教师各自为阵,缺乏沟通。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科间的沟通,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油元在《整合性“学科作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新资源》指出:学科作文就是让学生用作文的形式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可以是对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策略的认识、理解、领悟或关于学科现象和学科价值的认识和陈述,可以是探索、研究学科问题或欣赏、追求学科美的愿望与畅想、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科素质的评价或学习的体验等。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记叙式的、说明式的、抒情式的、思辨式的、也可以做实物、配以文字说明、或者设计图表、图形加上文字描述等各种奇趣文体。(摘自《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2004年,广西大学附小以“美术作文”为模式开展作文教改实验,并发展成为“多学科渗透的美术作文”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作文、英语作文、音乐作文、科学作文、思想品德与社会作文等多学科作文,在学科作文教学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实验仅限于小范围,没有形成一定的风气,突破不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高启山老师组织开展“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课题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研究丰富了学生习作内容,学生有话可说,作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跨学科写作”打破写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问的界线,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写作,学习、熟悉并掌握这些学科写作的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和目的、规范结构、体例、风格等,以提高学生在逻辑性、语法和风格等方面的正确性和表达能力。英美国家的“跨学科写作”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在具体的学科包括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课程里加人写作的成分.如日记、报告和小论文等;二是在大学的英语系或英语课堂上专门开设跨学科写作课。将“跨学科写作”理念移植到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是在写作课以外的学科中强化写作成分,如在科学课程中进一步强调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作调查报告。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点,进行专门的写作教学。这在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中都是适用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美术、音乐、体育、语文等书上的画家、作家、音乐家、数学家、科学家等写人物传记、名人故事,根据书本上图片、景点等写介绍、解说。还可以将各学科提供的知识和信息用于进行普通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写作训练,可以结合各学科的学习要求,进行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等等。“跨学科写作”打破了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使各学科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双赢”。对写作教学而言,首先,它直接在相关学科中取材,最大限度地将各学科的信息利用起来,可以部分解决中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其次,借助各学科的特点,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对其他学科来说,它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或者初步掌握如何在特定的学科环境里写作,可以为日后在一定专业内的言语交流,如撰写论文等打下基础。国外的“跨学科作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钟传祎著,学科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2010.06,第40-41页
作文作为一种媒介,一座桥梁,一块园地,它可以承载的东西很多,你的思想、认识、感受、见闻、心得、幻想、研究、学习、交往、生存等,只要你在生活,在学习,在思考,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思,你就可以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当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思考,生活中没有实践,人们很愿意阅读,你就成了小思想家、小科学家、小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充实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更有智慧,让我们的认识更准确深刻,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深邃,让我们的心灵更敏锐,从而我们的表达更有分量,更吸引人。所以,学科的学习为写作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科学习和作文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学科的学习,文章的内容是空洞的、苍白、无意义的。任何作家的成长,科学著作的诞生,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升,思想的升华。
学科学习为习作提供了能力的准备:首先是观察能力,自然科观察实验,美术写生,体育课学习动作,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设计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二,想象力,音乐课,学生通过聆听再现音乐中的情景,美术课欣赏作品,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三,思维能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思考,各学科的教学,正是全方位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场所。
同时学科的学习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学科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花草树木,到动物园看兔子、小狗、猴子,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体育课带学生在操场开展各种游戏,学习各种动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动作协调能力;美术课学习色彩和造型,感知色彩的丰富多彩及形状的变化无穷,学会用色彩和形状再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感受;音乐课,沉醉声音的世界,感受声音的神奇,体会声音带来的快感和无穷的想象力,并学习着用文字表现声音;思品课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把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同的生活领域交织一起,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更是呈现丰富的习作素材;综合实践课,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统整各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制作,合作设计,迁移知识,多种形式地展现、汇报自己的收获,其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收获、意见、建议,写作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反过来,让学生写课堂的学习生活,就像整理课堂笔记一样,让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学习了“时分秒”,课后写道:“今天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时分秒,我知道瘦长的秒针跑得最快,她跑一大圈,分针才走一小格,时针好像在原地不动。时间很宝贵,我要好好珍惜,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制定了一份学习时间表。”文字不多,但思路清晰,可以看出学习的效果很好,如果能长期坚持,既复习了学科内容,整理了思路,又训练了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架设学科桥梁,整合学科教师的力量,是作文教改的一条新出路。让学生在学习中作文,在作文中学习,从大语文、大作文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困惑。
长期以来,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作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却忽视学生的感受体会,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据作文网调查: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原因:55.736%人认为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写什么,9.938%的人认为是写作文没有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都说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就没有东西可写呢?第一,学生90%的时间在学习,读书、作业、课外兴趣培训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剩下的10%的时间和父母、亲人、同学及朋友相处,和社会接触。但这10%的生活内容,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相关的认知心理、准备,往往对事物知觉,缺乏目的,没有系统,把握不了重点,深入不到细节,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缺乏或者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建构、叠印,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错误、消失,导致对客观事物不会感知、无效感知,或者感而不知、感而少知、感而错知,结果在头脑中没有多少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父母带孩子到野外郊游,这是一个很好认识大自然的机会。在小溪里捕鱼,在树林中捉迷藏,躺在山的怀抱中休息,孩子尽情快乐,陶冶情操。不久老师安排一次作文训练: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处景物、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按理学生有丰富的体验,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但事实是学生仍然愁眉不展,脑袋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内容,因为和父母的郊游是一种无意体验,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强化,很难成为写作的内容。第二,作文教学着重方法技巧,一切斟绕考试进行作文训练,助长学生说套话、假话、空话。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认为: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孩子写母亲都是善良、勤劳,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表达。
正因为如此,李德贵在《人民教育》1984年04期发文撰文出:作文应独立成科,在教材编写上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吴世昌在1991年的《小学教学研究》上提出作文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对作文和具体学科的关系作了简单的梳理。杨洪梅老师在1997年《小学教学研究》撰文提出:结合其他学科,进行作文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相关课题实验并没有展开,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科壁垒,教师各自为阵,缺乏沟通。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科间的沟通,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油元在《整合性“学科作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新资源》指出:学科作文就是让学生用作文的形式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可以是对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策略的认识、理解、领悟或关于学科现象和学科价值的认识和陈述,可以是探索、研究学科问题或欣赏、追求学科美的愿望与畅想、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科素质的评价或学习的体验等。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记叙式的、说明式的、抒情式的、思辨式的、也可以做实物、配以文字说明、或者设计图表、图形加上文字描述等各种奇趣文体。(摘自《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2004年,广西大学附小以“美术作文”为模式开展作文教改实验,并发展成为“多学科渗透的美术作文”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作文、英语作文、音乐作文、科学作文、思想品德与社会作文等多学科作文,在学科作文教学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实验仅限于小范围,没有形成一定的风气,突破不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高启山老师组织开展“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课题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研究丰富了学生习作内容,学生有话可说,作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为学习而写作——介绍美国的一种写作实验方案》一文中介绍: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教师正在探讨一个新的课题——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他们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跨学科写作”打破写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问的界线,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写作,学习、熟悉并掌握这些学科写作的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和目的、规范结构、体例、风格等,以提高学生在逻辑性、语法和风格等方面的正确性和表达能力。英美国家的“跨学科写作”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在具体的学科包括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课程里加人写作的成分.如日记、报告和小论文等;二是在大学的英语系或英语课堂上专门开设跨学科写作课。将“跨学科写作”理念移植到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是在写作课以外的学科中强化写作成分,如在科学课程中进一步强调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作调查报告。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点,进行专门的写作教学。这在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中都是适用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美术、音乐、体育、语文等书上的画家、作家、音乐家、数学家、科学家等写人物传记、名人故事,根据书本上图片、景点等写介绍、解说。还可以将各学科提供的知识和信息用于进行普通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写作训练,可以结合各学科的学习要求,进行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等等。“跨学科写作”打破了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使各学科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双赢”。对写作教学而言,首先,它直接在相关学科中取材,最大限度地将各学科的信息利用起来,可以部分解决中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其次,借助各学科的特点,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对其他学科来说,它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或者初步掌握如何在特定的学科环境里写作,可以为日后在一定专业内的言语交流,如撰写论文等打下基础。国外的“跨学科作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