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展开全部
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几分之一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六、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软尺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毛线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在学生动手之前我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找出几分之一的,接着再展示给全班,由于提出的目的很明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出现问题,而且整堂课也进行得很顺利。由此可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四、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都需要时间,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五、操作要把握好教学契机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六、操作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手和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手使得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