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展开全部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三屹文化墙
2024-10-25 广告
2024-10-25 广告
文化墙建设是企业精神风貌的直观展现,广州三屹广告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富含品牌内涵与文化特色的文化墙。我们融合企业文化、发展愿景及团队风采,运用创意设计与高质感材料,让每一面墙都能讲述企业故事,激发员工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对外展现企业专业...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三屹文化墙提供
展开全部
陕西人的风俗文化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凤翔木板年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仿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仿秦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秦腔。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眉户。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陕北剪纸。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
凤翔木板年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
仿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
仿秦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
秦腔。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