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含义是什么习俗有哪些
一、立春的含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古籍《群芳谱》云:“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从立春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称为春天。
二、立春的习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2.鞭春牛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3.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咬春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4.立春抢春
这里的“牛土”或“牛纸”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纸牛被打碎之后,围观的民众抢得的土块或纸片。人们相信,牛土或牛纸可以带来吉利。因为人们认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争抢“牛土”或“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
黄景瑜:立春的习俗有这些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从这天起,冬去春来,标志春天之始。
立春在古代是一个重大节日,历代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农坛举行隆重的迎春典礼,还要举行皇帝亲耕仪式,以示皇帝对春耕的重视,这同时也是皇帝发出的进行春耕的动员令,这一活动直到清代还在举行。
各地官员则举行迎春仪式,鞭春牛,以示春耕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无一例外。高拱乾《台
湾府志》载:“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绿棚,优伶前导,看春仕女蜂出云集,填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饼之属,以供娱乐。”
《燕京岁时记》详细描述了清代“迎春鞭春”的场景:“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因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季的新鲜蔬菜,即俗称的“咬春”。立春还有吃春饼、春卷,喝春酒,嚼萝卜的习俗。唐朝《四时宝镜》中有“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的记载。据载,宋朝宫廷的“芥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盆值万钱”。明清时期,春卷为宫廷糕点,在清朝满汉全席中是九道点心之一。
“打春”或者“打牛”都是古代劝农官的重要事项,主要目的是提醒农民不要耽误农事;皇帝也要选吉日良辰躬亲耕种。由此可见立春的重要性。民间以立春为契机,积极备耕。有不少谚语反映了春耕的情景。“春打六九头,耕牛遍地走。”
立春后,北方地区就开始激进准备、进行农事活动了,给春小麦整地施肥,冬小麦防止禽畜为害,积极做好春耕的准备工作,农民出动耙麦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以利于小麦的生长,同时积肥运肥、修整农具、治理农田、兴修水利,等等。东北地区表土先后开始化冻,农民须及时耙地保墒,送粪积肥,继续进行农田水利水土的保持工作,同时给牲畜防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有较大差异,立春时节各地农事也不相同,北方还处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状态,南方却已经桃花盛开,春耕大忙,所以各地农作物种植也明显有别。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1]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