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救援》算好片吗?
分几点说说吧。
1.煽情还是逗比?相比大多数荒野自救题材的电影,本片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几乎没有刻意的情绪渲染。这基本可以说是和原著保持一致,包括Mark风趣幽默的角色形象。答主也很喜欢这种冷静理性的风格,不过我依然认为合理的煽情是必要的。原著当初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科学推理给出一个合理的火星求生故事——一个很典型的GEEK思路,针对的读者群原本也是各种硬科幻爱好者,至于情节,情感反而不那么重要。原著可以很讨巧的选择“逗比”这种很容易塑造的任务形象,然而电影直接照搬却让人觉得有些不够真实。而且原著涉及到Mark的部分基本来自于Mark的日志,并不能完全代表各种事故发生时他的真实心理活动(“今天吓尿了,吃颗土豆压压惊,再来写日志”)。所以我觉得,作为曾拍出过超越原著的《银翼杀手》的雷德利斯科特,我们有理由期待他给出一个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铺垫。
2.科学家/工程师的人物塑造
影片中的大多数科学家人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特别是JPL的亚裔科学家,显得精明实干。但可惜的是,并没有特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研究的团队特性。大多数时候,忙碌的PhD们只是背景,几个高管也显得过于愚蠢。特别是对于提出最终变轨计划的轨道工程师Rich Purnell(黑人小哥),原著中的形象更接近我熟悉的学霸或者学神:高冷傲气背后是十足的底气。而电影里为了迎合观众一贯的想象,一定要把他塑造成一个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不懂礼貌的人,还是没有跳出好莱坞式“学傻”的老路数。
3. 情节几乎一切都很合理,遵循着“出现困难——科学解决”这样的思路。影片的大多数戏剧化转折都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给出solution的过程既让一般观众觉得有趣,也让“懂行”的观众觉得信服。其实在原著里,对于那次紧急发射的失败都有详细的解释,读起来真的非常过瘾。这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雷大导演,《普罗米修斯》的情节要是有这片一半合逻辑,也可以称得上科幻佳作了啊。
4.画面只能说没有什么毛病,不算多么出彩。太空电影其实在画面上有自己的优势,在你给出足够真实的太空/外星场景之后,再按照一般风格摄影/纪录片的路数拍一遍,就足够震撼大多数人啦。毕竟这等景色,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就很开心(除了《木星上行》,LOL)。
影片中不太真实的地方,我觉得一个是开头的风暴。由于火星大气极其稀薄,即使风速很高,这种风暴能产生的破坏力也很有限,而且产生如此规模的风暴需要足够的时间生成,NASA必然能给出足够的预警时间供大家撤离。不过作者也承认这是一个为了剧情推进不得已而为之的BUG(”我就想快点把马特达蒙困在火星上啊啊啊!“)。 再一个就是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这也得怪那聊胜于无的大气层,还有火星欠缺的磁场。马特达蒙就这样穿着宇航服在表面逛来逛去,估计等回地球的时候他晚上就能发荧光了(笑)(发荧光是指Mark接受到过量宇宙射线照射之后体内的某些原子核变成了会衰变的不稳定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电子/伽马射线都有可能与周围原子的外层电子作用产生荧光。)。
本片的剧情,在我看来有些落入俗套,不过总体来说没有影响到故事合理性(以下微剧透)。此前,”太空营救“类电影的标杆必然是《阿波罗13号》,除了来自真实的震撼,更打动我的是NASA地面人员的不懈努力,从上至下都体现出那个年代纯粹的美国精神——求真,进取,永不放弃。而本片的NASA高层则显得有些官僚气息——《阿波罗13号》里群策群力得到的轨道方案,到本片里却来自一个邋里邋遢的黑人小哥,还带着典型nerd的坏毛病,科研集体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展示。甚至,这个关键的方案还被否决,得用宇航员的私人通讯秘密的传递给赫尔墨斯号。幸亏NASA在得知赫尔墨斯号乘员的举动后及时支持,否则本片就会落入”正直下属“和”邪恶高层“斗争的并不得不使用非常手段最终获得成功而高层不得不辞职的超级大俗套了。
最后不得不赞一下马特达蒙的表演,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他的独角戏,他那嘴角撩起的坏笑把这位乐观的太空鲁滨逊勾勒的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