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助听器戴上后还是听不好,怎么办?
纯音听阈的听力检查可以反映我们对各频率点上纯音的听敏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能力的高低,才能直接反映我们的听功能状态。听力损失程度相同的两个人,言语识别能力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很多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会反映说:“听得到,听不清!”也是这种现象。
一般听力损失时间较长,又没有做任何补偿措施的,言语识别能力会渐进性的下降,时间越长下降的越多.
等到下降到影响正常交流时,再想恢复就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了,即使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还是不能马上听懂。重新把丢失的听力记忆,一点一点找回来,会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如果长时间听不到某些发音,当再次听到时,也会造成:听得到,听不懂。
言语识别能力对我们日常的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现有的言语识别能力,保持现有的听力记忆。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要及时补偿,最大限度的减少听力损失对我们的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还可以提高助听器的佩戴效果,助听器佩戴越早效果越好!
几乎没有人可以立刻适应佩戴经过1-2个月的适应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有所得益,肯定会感觉比刚配时舒适清楚的多。如果半途而废,肯定是没有好预期效果的。因为不同人带上助听器会有不同的反应,你必须在你的生活中用计划来恢复听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会逐渐适应助听器,大概需要4星期的轻松锻炼来适应周围的环境,重新恢复一些言语分辨力及听到很多以前听不到的声音。
您好,建议可以到专业的听力中心,评估一下助听器,先看一下机器有没有调试到位。
人类听觉包括二个阶段:听见(察觉)、听清(理解)。听得见,是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而听得清是高级功能,包括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理解等。只要有声音信号传到听中枢,我们就“听到了”;但要听清,还必须具备听觉分辨能力。因此如果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而听到了却不一定听得清楚。
内耳具有简单地声音信号分辨能力,内耳受损后,听觉分辨能力就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人的听觉分辨能力是有足够的余地,一段话识别70%就足以保证我们听懂,而不必苛求100%,因此,不太严重的内耳损伤还不至于使患者完全丧失听觉分辨能力。
听觉中枢则具备更复杂、更强大的声音信号分辨能力,听觉中枢受损,听觉识别能力会明显下降。当人进入嘈杂的环境中,由于言语信号本身变得含混不清,正常听力的人听起来也比较困难,听觉功能下降的患者更无法听清。信号声过小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比如,电视机声音太小,我们也听不清。遗憾的是,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内耳、听觉中枢都有损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听力损失越重,辨别能力越差,只有听神经病变例外。因此,多数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都会抱怨听得见,却听不清。
此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退化,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减弱,和同样听力损失程度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识别能力更差,听不清、听不懂的现象就更为常见。
助听器只能解决听得见的问题,少部分全数字高级助听器可以帮助一部分听得清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100%解决听得清问题的听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