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模式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对冕宁稀土矿床的成因,不同学者建立了不同的成因模式。本节仅概述蒲广平(1993)的“二元成矿模式”、牛贺才和林传仙(1994)的“盐熔体成矿模式”和袁忠信等(1995)的“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蒲广平(1993)的“二元成矿模式”强调区内北东向断裂系统和幔源含矿杂岩体岩浆活动在稀土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式认为:由于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作用,该区地幔对流和幔坡内局部物质上涌致上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在喜马拉雅期沿区内北东向张性断裂带运移至壳内岩浆房,在岩浆房内的岩浆演化形成基性—超基性岩浆、富含稀土的碱性花岗岩浆、碱性基性伟晶岩浆、碳酸岩浆、碱性花岗斑岩浆和富含多金属的岩浆其后热液,这些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先后上侵至区内哈哈断裂带中成岩、成矿,其中基性—超基性岩浆主要形成隐伏基性—超基性岩体,少量上升至浅部形成煌斑岩脉和辉绿岩脉。
牛贺才和林传仙(1994)的“盐熔体成矿模式”是基于矿床中块状石英、早期萤石及与之共生的长石、霓辉石、重晶石、方解石等均为岩浆结晶产物提出的,强调该区正长岩母岩浆液态不混溶在稀土成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模式认为:本区喜马拉雅期富含稀土的正长岩母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富含BaSO4、CaCO3和稀土的特殊岩浆—盐熔体,盐熔体在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稀土成矿热液,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稀土成矿热液在有利构造部位成矿。
袁忠信等(1995)的“岩浆-热液成矿模式”强调地幔热流在稀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模式认为:喜马拉雅期本区所在的扬子板块西缘继续处于活动状态,大量富含K、Na、F、CO2、SO2和LREE地幔热流沿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上升,富碱和稀土的基底岩石在地幔热流作用下发生熔融作用形成富含稀土的正长岩岩浆,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形成富碱金属、稀土和挥发分的成矿热液,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有利构造部位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