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康熙一样在位长达60年且子嗣众多, 为何没有出现九子夺嫡?
首先就是从年龄上,乾隆活了88岁成功把自己的儿子都熬的差不多了
尽管康熙和乾隆都是在位60多年,然而效果却并不一样,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实际活了68周岁,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老年年龄,康熙晚年的时候,正是儿子们三四十岁的时候,而每个皇子都有一定的实力,儿子们太过优秀,自然就出现九子夺嫡了。
乾隆就不一样了,乾隆在位60年还盖了三年的太上皇帽,但是他是25岁登基,所以到乾隆死的时候,已经活到88岁,那是帝王史上年龄最大的皇帝了,没有之一。
到乾隆85岁要传位的时候,岁数大一点的儿子不死的话,都已经五六十岁了,所以乾隆也有17个儿子,到最后活着的没有几个,而永琰都已经是第十五子了。
假如,我们让康熙也活到88岁,也就是1722+20=1742,也就是乾隆七年。康熙35个儿子,能活过乾隆七年的前面的儿子也就是老十二和老十四,从老十四往后还有六个,也就是说,最终也就剩下8个儿子,显然连九子夺嫡的人数都凑不齐。
这就是最浅显,最直白,也是最客观的原因了,还是乾隆活的岁数太大,把儿子们的壮年都成功的熬过去了。
乾隆当时是希望立富察皇后的两个嫡子继承皇位,然而这两个皇子永涟和永琮都先乾隆一步去世。
富察皇后去世后,娴妃被立为皇后,先后生下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十三阿哥夭折,乾隆又废了娴妃的后位,那十二阿哥的皇位自然是不保了。
剩下的就是庶子了,到乾隆六十年打算选皇储的时候,只有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四位皇子。
皇八子不仅沉湎酒色,还是个瘸子,因此不在考虑范围内。
相对于来说十五子永琰和老十七永璘的母亲是后来的孝仪纯皇后,在身份地位上自然能高一点。
其次,是从即位方式上,雍正之后的秘密立储让皇权的争夺没有那么激烈了
因为清朝政权脱胎于渔猎民族部落,在王朝的前期即位方式还比较混乱,几乎每一位皇帝的继承都是刀尖上舔血,充满了偶然和争议。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皇太极继承皇位就被质疑,等到皇太极暴毙的时候,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为了争皇位差点兵戎相见,直到最后双方妥协才有了顺治,尽管顺治的皇位算是捡来的,但是他也明白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顺治年纪轻轻就得了天花(野史传顺治出家当了和尚),因此选了已经得过天花的康熙(得过之后不会再得)为太子,康熙是清朝第一个以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的,也是最后一个。
康熙登上皇位后,自然也是希望通过立太子的方式来传承自己的皇位,因此康熙十四年的时候早早的让自己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然而当时胤礽只有两岁,康熙还有四十七年的皇帝路要走。
由于时间太长,最后必然生出变故,反正后来康熙对胤礽十分不满,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废了太子一次,这就宣布给了其他皇子机会,当时的大阿哥和八阿哥开始争储,闹的不可开交,第二年康熙想来想去还是立胤礽为太子,这个时候太子的地位已经不保,在轮番攻击之下,没过多长时间康熙又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彻底被废标志着所有年龄相当的皇子,不管嫡庶都有一定机会继承皇位,因此产生了九子夺嫡事件。
雍正即位后,深感这种皇位继承制度存在问题,因此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大大缓解了皇帝死后,皇子相争的局面。乾隆就是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即位的。
在有了秘密立储这项制度后,即使乾隆也有35个儿子,即使乾隆只活了68岁,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手足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
最后,乾隆在位六十年禅让了皇位,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让嘉庆的继承更稳一点
乾隆活着的时候自然是见识到了九子夺嫡的气势,而他能够继承皇位,很多史料都称是因为康熙喜欢乾隆,所以才让雍正当了皇帝。
但是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之间的感情还是有的,所以乾隆继位的时候自然十分感激康熙,在即位的时候,发誓说,自己只在位六十年,绝对不超过康熙的六十一年,乾隆这个人也很鸡贼,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那得能活到八十五岁,试问在古代的时候,有几个皇帝能活到八十五岁。
尴尬的是,乾隆活到了,乾隆这个人自诩十全老人,晚年的时候固步自封,好大喜功,偶像包袱还挺重的。
于是只能遵守诺言,为了成全自己主动退位的美名,禅位给了嘉庆,其实这个乾隆还是留有小心眼的,那就是玩了一手让位不让权,尽管成了太上皇,还是牢牢把大权掌握在手中,让嘉庆当傀儡皇帝。
尽管嘉庆这三年傀儡皇帝当的是如履薄冰,但是至少皇位也巩固了,更不会出现夺嫡的情况了,清朝在此之前从来就不存在兄终弟及的传统。
一是乾隆皇帝命太长而他的儿子们大部分都没有他老子那么长的命。
二是权力集中在乾隆手中,他的儿子们纵使有争储位夺位之心,也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那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