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体)原生晕—原生叠加晕—构造叠加晕的发展与创新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1.原生叠加晕—构造叠加晕研究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末谢学锦、邵跃、欧阳宗圻、李善芳等开创了原生晕找盲矿新方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谢学锦、邵跃、欧阳宗圻、李善芳等专家就进行了原生晕找盲矿试验,60年代初,几乎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各自发现了热液矿床的原生晕具有明显轴(垂)向分带,即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矿体的前缘晕向上延伸达几百米,为预测深部盲矿提供了重要的直接信息,也就是原生晕找盲矿的理论基础。开创的原生晕找盲矿新方法,邵跃等首先在甘肃白银厂小铁山和辽宁青城子、关门山等铅锌矿区试验,谢学锦在广东大宝山试验,都取得了可喜成果[1~6]。同期,冶金系统以欧阳宗圻为首的李惠等化探人员也广泛开展了原生晕找盲矿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2)20世纪70~90年代的原生晕模式、模型研究成果

地矿、冶金、有色等系统及地质院校的化探专家对原生晕都相继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研究原生晕分带理论基础上,在方法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研究和建立了主要类型有色及金矿床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和找矿模型,提高了原生晕找矿水平。发表论文已有百余篇,特别是1990~1998年9年间出版了多部专著,有代表性的专著是:1990年由欧阳宗圻、李惠、刘汉忠编著的《典型有色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专著;1991年由李惠编著的《石英脉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科学出版社出版);以张本仁、孙焕振、李善芳等主编的《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文集》(地质出版社)117集都包含有很多矿床原生晕研究成果;1993年赵伦山、吴悦斌、沈镛立著的《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地质出版社);1996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主要类型金矿床找矿模型》(邹光华、欧阳宗圻、李惠等著);1997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矿物探、化探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王继伦、李善芳、齐文秀、朱有光、傅祥麟等著);1997年出版的《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晕法)找矿》(邵跃著,地质出版社),对以邵跃等地矿系统历年来研究原生晕成果作了全面总结;1998年出版的《中国主要类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模型》(吴承烈,徐外生,刘崇民著,地质出版社)。

国际上对原生晕找盲矿研究最多的是前苏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一直在研究原生晕找盲矿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以戈里格良为首的专家提出了热液矿床原生晕元素组分分带的统一分带序列和计算元素分带指数的方法、评价矿化剥蚀程度的累加晕和累乘晕比值等指标,并取得了好的找矿效果[1,2],并提出了一些典型热液矿床的多建造晕概念,但并未见有系统研究成果报导。

2.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发现了问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原生晕的轴(垂)向分带、建立典型金矿床盲矿预测的原生晕模型时,发现有很多矿床原生晕的轴(垂)向分带出现“反常、反分带现象”,用一次成矿或一个主成矿期形成的原生晕分带理论无法解释,困惑了化探专家几十年,严重影响了原生晕方法预测盲矿效果的提高。

3.20世纪90年代,李惠开创了原生叠加晕法

为解决原生晕轴向分带发现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李惠在深入研究原生晕分带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热液矿床成矿理论,提出了原生叠加晕理论,根据金矿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脉动叠加的观点,发现了不同期次成矿形成矿体及其原生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不仅对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出现的“反常及反分带现象”作出了合理解释,而且提取出了更多、更好的找盲矿信息。拓宽了思路,研究了金矿床的叠加晕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金矿床的叠加晕模型,大大提高了盲矿预测的准确性和找矿效果。又通过参加国家黄金地质攻关项目、国家黄金局项目、全国危机矿山项目、冶金部项目,与五十多个矿山找矿相结合,将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为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新方法。

4.原生叠加晕、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研究过程

1991 ~ 1993 年由国家黄金局立项,李惠等首次研究河南秦岭金矿床的原生叠加晕特征,建立了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原生叠加晕模式,并进行了深部预测。

1993年李惠在“地质与勘探”首次发表了叠加晕论文“热液金矿床的原生叠加晕模式”。

1993 年在北京召开的 16 届国际化探大会上,李惠提交了《热液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型》,在大会上发言,在国际化探杂志发表论文《IDEAL MODELS OFSUPERIMPOSED PRIMARY HALOS IN HYDROTHERMAL GOLD DEPOSITS,Li Hui Wang Zhinong,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55 (1995) 329 ~ 326》。

在“八五”国家重点黄金地质科技攻关项目 (90051 ~ 09) 的成果“中国主要类型金矿找矿模型”中,研究了山东乳山金矿、三甲金矿等矿床的原生叠加晕模型,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研究成果是该项目中原生晕研究的新的突破性进展和成果,并载入 1996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主要类型金矿找矿模型”( 邹光华,欧阳宗圻,李惠编 )[16]。

1996 年在北京召开的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李惠提交了《IDEAL MODELS OFPRIMARY SUPERIMPOSED HALOS IN LARGE AND RICH GOLD DEPOSITS INTHE EAST OF SHANDONG》,并在大会上发言。

1994 ~ 1998 年在首席科学家谢学锦院士和刘光鼎院士支持下,参加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使原生叠加晕方法研究更加系统和完善,总结出了金矿盲矿预测的四种叠加晕理想模型和盲矿预测的五条准则。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化探元老谢学锦院士及专家委员会专家陈毓川院士、常印佛院士、叶天竺教授等给予了很高评价:原生叠加晕发展了原生晕分带理论,并支持出版了“大型、特大型金矿盲矿预测的原生叠加晕模型”( 李惠主编,1998),陈毓川院士、常印佛院士和中国第一代化探专家欧阳宗圻教授为专著写了序。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原生叠加晕法又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法。

1998 年以来,通过参加“96—914”国家攻关项目及在十几个矿山或危机矿山找矿的实践,在研究思路、方法又有新的发展,将原生叠加晕法又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法——研究构造中原生叠加晕的方法,不但强化了盲矿预测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找盲矿效果,而且大大减少了采样数量及分析量。

2006 年 1 月,李惠、张国义、禹斌主编《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翟裕生院士写了序。

1995~2010年先后应50多个危机金矿山邀请,研究建立了这些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并进行深部预测,并取得了显著找盲矿效果。

2008~2010年完成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中新技术新方法(200799091)研究,研究—跟踪研究了14个危机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通过跟踪研究预测靶位验证效果,不仅证明了已建14个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的正确性,而且肯定了其在矿山深部预测盲矿的实用性和广泛推广价值。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构造叠加晕方法的理论与技术。

在深入研究金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基础上,开始研究矽卡岩型铜金矿床、银铜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示范,也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

构造叠加晕法由研究矿区深部预测,发展到区域研究及预测,开创了区域构造叠加晕研究及预测示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