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事件,作为医生怎么去科普,有什么措施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afd5ce
2019-03-25 · TA获得超过5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88
采纳率:54%
帮助的人:33.5万
展开全部
最近,广州某医生因发表科普文章而被捕,引发热议。尽管大家对案件的定性还存在着争论,有待法律的公正判决,但就科学普及的角度看,此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医生,我们该怎样做科普?
  科普必须要科学。科普是给大众传递科学的知识,为百姓的健康答疑解惑,因此,科普必须首先要符合科学,失去了科学的支撑,就失去了科普的意义。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疾病,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但2017年3月一篇《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的微信文章在网上传播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文编造了疫苗很多无中生有的危害,许多吃瓜群众对疫苗的作用产生了怀疑。针对这样的伪科学文章,必须要用大量的科学知识来进行反驳,许多科普作家撰文驳斥,并进行投诉,在大量举报后,该号被管理部门封号。
  科普要有确切的依据。尽管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不同,论文必须要有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和支持文章的论点。而科普文章由于是给百姓看的,一般不需要那些深奥的数据和理论,但是关键的数据和结论是需要的。
  例如最近网上盛传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体的新器官——间质,甚至还得出了人体“最大的器官”的结论,那么,器官的概念是什么?这一发现是不是新的发现,经过查阅资料,证实间质以前就是存在的,这次的研究只是发现了它的新功能,而且间质不符合器官的定义,实质就是人体的一种组织,我们还查阅了原文,还通过对Interstitium释义,对新器官的说法给予了否定。
  科普不要标题党。我们写文章都喜欢用一些新颖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优秀的科普作者也是会在题目上下功夫的。
  然而,广州医生的文章没有任何依据地将该酒冠以“毒药”,是不合适的。尽管我们知道,该酒中有一些有毒的中药,而且酒也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但仅以此定义为“毒药”是不合适的。如果有权威部门的检验证据,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引起了多人的中毒或者死亡,在没有取得检验结果前,也只能是疑似,或者怀疑。因此,我们回避这些关键性的证据,而得出“毒药”的结论,是不慎重的,不科学的,也是会给自己找麻烦的。
  医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科普更不易,但为了科普惹上麻烦,就更不划算了。如何把握科普的度,是我们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愿广州医生的教训能给我们有所启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