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妈妈离不开孩子,还是孩子离不开父母?
记得刚送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孩子总是哭哭闹闹的,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在学校门口我们也总是经常能听孩子的哭声。孩子对父母有依恋心理,我相信家长们都知道,但父母对孩子又何尝不是有这种心理呢?就有家长曾经向柠檬咨询过类似的问题,她表示自己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原本是一件挺好的事情,孩子也表现的很配合,知道当自己发现孩子头都没转很自然的跟着老师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时,他便开始突然感到有些不舒服了,是一种很失望的感觉,认为自己对孩子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孩子现在却能这么直接的就放开自己的手,离开去另一个地方。
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表现的直接,我们也就容易忽视其实在送孩子去上学的父母一样舍不得离开孩子。而当你发现自己在经历类似送走孩子的这种画面时,就算知道晚上还是能见到他,但还是会免不了伤心。
这也是今天柠檬要和大家谈论的话题,到底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还会父母离不开孩子。
其实,家长舍不得孩子,这都是在回避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不是孩子离不开你,而是你作为父母离不开孩子。
我想这种状态应该说大多数父母都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和行为呢?
原因在于:满足与被满足总在不断的平衡中。
根据发展心理学,孩子大多处于无意识适应学习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说被安排什么他们就接收什么,而这时候,基础最多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和给予,而同样,父母认为孩子在这一阶段什么都不会,所以又会不自觉的认为“孩子是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来帮助的”。因此,就有了这种不管孩子年龄多大,能力有多强,只要孩子有困难,我是孩子的家长,就需要去替孩子承担!
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不舍,对孩子的依赖,我们一直在享受着“满足孩子”的这种满足感。
而事实上,在随着孩子的自我成长发展,很多事情已经是他们自己可以单独去接触去承担的了,如果父母的占有欲越来越强,那么孩子的这种“自我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比如,我不做这个事也没关系,反正最后爸爸妈妈都会来帮我的。这种想法与做法的产生。
孩子的独立性是必须要从小就开始养成的,比如,在孩子语言迅速发展的年龄4岁左右,可以尝试让孩子亲自和售货员交流购买。在青春期,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家庭里的一些决定,让孩子有参与感,孩子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所以此时此刻家里有孩子的你,不妨借此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观念,有没有过于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有没有太依赖于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而没有关注到孩子本身发展成什么样了呢?
最后柠檬也想说,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对对方都难免有所依赖,但只要这种依恋的做法得当,也不需要因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担忧,相反,可能还能因为这种依恋拉近你们双方的亲子关系与自我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中,母亲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慈母”,对孩子的爱和牵挂,都是最“折磨”母亲心情的因素。桃桃妈总是说,怀胎十月受了不少罪,孕吐、忌口等都让自己百般难受,用生命生下的小生命,当然会想一辈子都爱着护着。而桃桃自出生以后,桃桃妈就对桃桃各种宠爱,比如陪孩子玩、给孩子买给各种别人家孩子也有的东西等等,有时候桃桃爸都看不下去了,但却束手无策。桃桃妈也说过,自己离不开孩子。
总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后会受伤害。在父母眼里,孩子不管多大,永远都是小孩子。刷子今年三岁左右,和他同龄的小朋友们都上幼儿园了,白天时几乎没有人和刷子玩。于是刷子就跟妈妈说要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小朋友多,有人陪他玩。可是刷子妈怕刷子在幼儿园里受欺负,而且平常在手机上看到各种幼师对待孩子态度很不好,很害怕刷子也会受到伤害,于是就一再往后推刷子上幼儿园的日期。平常刷子爸也劝过,但是刷子妈就是认为刷子还小,没办法保护自己。
那么,宝妈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1、提前适应分离情境。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适应好分离情绪,而且对于母亲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比如宝妈们不要去哪都带着孩子。
宁宁是两位宝宝的妈妈,虽然当了全职太太,但是在处理一些额外的事情时能不带孩子就不带,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后,把孩子交给婆婆或者老公照顾,她认为这样能够让孩子适应分离焦虑。有一次宁宁回老家处理事情,不方便带孩子,她趁孩子睡着后偷偷离开,后来不放心孩子,晚上特地打电话询问,听孩子爸说孩子就哭了一会儿,说妈妈还会回来的,就安静了很多。
2、要客观看待孩子的发展。应该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孩子在家里以及和小朋友们玩游戏时都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性经验,在之后离开父母后其社会性活动正是对孩子经验的完善和强化。
3、爱孩子可以,但不要过度依赖孩子。很多妈咪对孩子的依赖比其他人都强,因为孩子和自己待的时间最长,也就使宝妈们和孩子的感情最深,所以很多妈咪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依赖,自然也就离不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