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李鸿章提出的是“以夷制夷”。而这两个思想,都是当时西方势力入侵以后,清政府内部部分人士提出的应对办法,在晚清这两种思想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英国击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其他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早在鸦片战争时,魏源就因为清政府一败再败,认为必须了解西方,才能将他击败。于是魏源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写出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魏源的《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传统思想中认为是“奇技淫巧”的科学既然有用,就不是“奇技淫巧”。魏源认为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继而打败西方,实现自强。
魏源的思想过于强调了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优点,有一定的缺陷,不过这一思想在当时国内还是比较先进的,也引起了其他有识之士的共鸣。
此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影响。虽然洋务运动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但是它还是初步接受西方科学技术,为中国未来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李鸿章在搞洋务运动时,自然也受到了魏源的影响。不过作为实践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其中“以夷制夷”就是重要的一点。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利用列强的矛盾,以一国牵制另一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确实以现在的眼光看,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以夷制夷”有几分与虎谋皮的意味。在李鸿章一生的外交活动中,“以夷制夷”失败的经历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也是作为弱国的无奈。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李鸿章“以夷制夷”都是面对西方势力威胁日益增加情况下的应对之法。受限于魏源、李鸿章自身知识的局限性,这两个思想都不可不免的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在当时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