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风歌词?
前者,偏向古人的人,会按照古代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处理问题;当然,这种思想观念、道德标准是经过时代的追求与选择,大浪淘沙式的甄别,使它既会适合现代的新要求,又保留了古人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等等的优秀品格。对这样的人来说,他们也许并不精通诗词格律,也不会琴棋书画,但是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明白何时应当忍辱负重,明白如何保持本真,明白必要时需要独善其身来保护自己的清白。
后者,热衷诗词的人,不仅仅是诗词,也包括其他古风元素,他们基本是出口成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四书五经六艺信手拈来。但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甚至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远远不如前者成熟。对他们而言,诗词可能只是一个爱好,他们写的诗词作品确实符合格律,也很有感情,但是总是感觉缺少些什么,而他们骨子里,可能还是浮躁逐利的。
对古风而言,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思想。有的人被诗词的魅力所折服,进而喜欢古风,慢慢的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进而这个人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递进式的、由外向内的过程。而有的人被古人的淳朴、智慧、重义等等所折服,进而就会树立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两袖清风等等的思想,进而他的行为和气质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这两种变化看似结果相同,但是由思想开始的变化更为彻底一些,前一种变化会产生诗人,后一种变化会产生古人。做诗人容易,做古人难。
诗人强调的是内涵,古人强调的是品德,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并且一直饱受争议的问题:德才之争。德与才同时具备,那是上品,是理想状况,而实际上是很难遇到的,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名垂青史的人。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生逢乱世,奉行“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不刻意专注品德操守,只要没有叛乱、不孝这样的大错,曹操都会予以任用。而和平年代,巩固政权、收拢民心,这时的用人政策就偏向于德行,维护社会和政权的稳定。现代社会,单就保持本真来说,抵挡物欲横流、压制自己的欲望需要强大的操守,这个需要强大的思想力量才能做到,因此是德重于才的。
然而现实是,强调诗词的人比强调古人的人多得多,这也使很多的古风群陷入了“人少冷群、人多八卦”的尴尬局面。现在喜欢古风的人越来越少,强调思想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古体诗 [1] 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
《太极宗师》主题曲《英雄谁属》,“邀月同宿 青山深处”,我激情绘图,太有感觉了
《铁血丹心》侠骨柔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牧羊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刀光血影中的宁静
我一度以为和《牧羊曲》是姊妹曲的《女儿情》,“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如果上面的歌词有着情怀加成,那就说几个近几年的
《明月天涯》“醉里论道,醒时折花”,虽然是原创古风不过已经被天刀买下了版权,都是古龙作品,我脑子里光速飞过李寻欢楚留香胡铁花陆小凤萧十一郎小鱼儿沈浪各个形象
《大隋风云》蒙曼老师作词!!“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12年上初二,听百家讲坛,唱这首歌在大家面前装了一手好比
不论是播放量超过15亿的《离人愁》,还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凉凉》,它们的火爆更是印证了古风歌歌词的莫名其妙。但其火爆程度并不能代表它是这个领域高水准的、最受人推崇的歌,恰恰相反,喜欢这几首的明显是古风歌听得很少的。
借用某位网友的评论:“不否认古风圈有烂歌,但只是通过几首烂歌否认整个古风圈,这种观点未免有点狭隘。”
不乏好歌词,但缺乏认真欣赏的态度
无论什么风格的音乐,其作品一定是好坏掺杂的。但这个道理一放到古风歌上,很多人似乎脑筋就转不过来。他们虽然没听过几首古风歌,但他们敢喷,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我们国家不缺文盲,不缺美盲,更不缺文字上的美盲。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火的时候,同名的古风电视剧主题曲《知否知否》也火了一把。很多人都知道,这首歌的副歌部分直接取用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但有人照样无脑喷:“这段逻辑不通、矫情、不知所云,还不如喊麦。”实在让人无语。
我觉得古风歌词再加上古风音乐的话非常的好听,而且也非常的有韵味,能够完全体现出古风这种音乐博大精深的感觉。而且对于现在来说,越来越多的古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和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我觉得古风歌词再加上古风音乐的话非常的好听,而且也非常的有韵味,能够完全体现出古风这种音乐博大精深的感觉。而且对于现在来说,越来越多的古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和大家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