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怎么算时辰?
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二十四个小时和十二时辰:
1、子(鼠):午夜23时至1时。
2、丑(牛):凌晨1时至3时。
3、寅(虎):凌晨3时至5时。
4、卯(兔):清晨5时至7时。
5、辰(龙):清晨7时至9时。
6、巳(蛇):上午9时至11时。
7、午(马):上午11时至13时:
8、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
9、申(猴):下午15时至17时。
10、酉(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11、戌(狗):晚上19时至21时。
12、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时辰的产生背景: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4小时对应的时辰具体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6、巳时:(09 时至11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8、未时:(13时至15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10、酉时:(17时至19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古代的时间观念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思维就无法识别“时”,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24分钟。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即120分钟,7200秒。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分别为:
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时辰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